基本信息
胡晓平,女高音歌唱家。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原为上海纱厂挡车工。十九岁学声乐。1973年入上海乐团。1979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声尔系进修。后任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1982年获第二十届匈牙利布达佩斯柯达伊·艾凯尔国限音乐比赛一等奖、特别奖。演唱的歌曲有《科学春天来到了》、《多情的土地》,主演歌剧《绣花女》。1999年参演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曲:《风,请你告诉我》。
个人资料
胡晓平是北仑柴桥胡氏家族后人,1972年考入上海乐团。1982年参加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声乐比赛,获一等奖和歌剧特别奖。1986年胡晓平进入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深造,1991年移民加拿大。2006年底,胡晓平受邀任宁波大学客座教授。
胡小平的音乐旅途
胡晓平是柴桥胡氏家族后人,1950年出生在上海。她父亲是摄影家,爱好吹口琴;她母亲也爱好歌舞。正是受到父母的艺术熏陶,胡晓平从小就喜欢唱歌,六岁的时候就召集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在自家小院里开演唱会,中学时代就在学校的广播站唱歌了。 胡晓平真正开始学习声乐是在“文革”中的1968年。当时,她父亲被下放到砖瓦厂劳动,著名声乐教授高芝兰的女儿也在那里当工人。一次,她父亲对高教授的女儿说:“我女儿很喜欢唱歌,能不能请你妈妈指导我女儿学习?”那时候胡晓平是上海国棉二十五厂的纺织女工。高教授的女儿很热心,带胡晓平去见她母亲。就这样,胡晓平站在了高教授的钢琴旁,在她演唱完一首歌曲后,高教授收下她做学生。每个星期天,胡晓平按时到高教授家里上课。高芝兰1949年从美国纽约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是第一位在中国舞台上演出歌剧《茶花女》的歌唱家。在她悉心指导下,胡晓平进步很快。高教授对胡晓平说:“你天然条件很好,关键是要严格训练,不抓紧学,可惜了!”她总是告诫胡晓平唱歌不能光靠嗓音技巧,要用脑子,用心去唱。高教授喜欢胡晓平埋头苦练的学习劲头,可她从来没当面说过胡晓平一句好话,总是不断找她的毛病。在高教授的精心指点下,胡晓平的演唱技艺不断提高,1972年考入了上海乐团。
正式成为一名歌唱演员后,胡晓平虚心地从头做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练功之中,为此竟然在15年期间从未看过一场电影。很多别人不愿意唱的作品,哪怕只有一句词,她都乐意唱。排歌剧的时候即使让她上G角,她也不在乎。合唱、重唱、独唱,哪部分需要就把她搁哪儿。经过千锤百炼,胡晓平终于出类拔萃,两年后担任乐团独唱演员,1978年获上海市青年演员优秀奖。1979年9月,团里送她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脱产进修,这使她正式成为高芝兰教授的学生。从此,胡晓平的声乐水平突飞猛进,到后来,一向要求严格的高教授也忍不住称赞起了这个令她满意的勤奋而有天赋的学生:“我在国外兜了一圈,还没听到像你这样好的音色。你还有潜力,要继续踏实地朝前走。”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80年,法国著名指挥家皮里松应邀到上海排演海顿清唱剧《创世纪》,为挑选女高音,他从北京、广州一路选到上海,最终,他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胡晓平。 《创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洋溢着希望和欢乐的气氛,音乐朴实无华、通顺和谐,其中的女高音独唱非常柔和,旋律也十分优美,很接近胡晓平的歌唱特点。演出大获成功后,当皮里松将要离开北京时,他对有关负责人说,你们应该让她出去比赛,这样对她的发展有好处。
(二) 1982年,胡晓平报名参加法国的一个比赛。那次比赛我们国家准备选派3位选手参赛。在国内选拔时胡晓平落选了,前3名都是选拔赛评委的学生。胡晓平在比赛中的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但她的成绩却是最后一名,这就引起了其他考生对选拔公正性的质疑。惜才爱才的高芝兰教授写信给文化部的领导,提出不能把学生当私有财产,应该让有可能为国争光的青年去参加比赛。后来,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声乐比赛举办,主管部门就派胡晓平参赛。在去匈牙利前,高老师看着苦练了几个月而日渐消瘦的胡晓平,悄悄地为她买了营养品,又将自己最心爱的漂亮的湖蓝色长纱裙,送给胡晓平出国比赛用。第一次踏进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的比赛大厅,墙上挂着的五颜六色的各国国旗吸引了胡晓平,她迅速扫了一眼:“怎么没有我们中国的国旗?”胡晓平问。友好的匈牙利人连忙解释:“因为中国的声乐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个国际比赛,你们的国旗正在补做。”的确,在胡晓平之前,中国的声乐艺术一直在世界上默默无闻,1981年的《纽约时报》也分析过:“器乐方面,东方人上来了,独有声乐方面中国人上不来,语言也是个关口。”自1965年以来,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声乐比赛的一等奖一直是欧洲人的专利。那次比赛共分3轮,要求分别从16、17、18世纪的作品里各挑出3首作品,共演唱9首歌剧咏叹调,曲目难度非常高。各国选手中,不少人舞台经验老到,而胡晓平在国内连一场外国经典歌剧也没有演过。当胡晓平第一轮比赛完后,外国记者就盯住了她,一个匈牙利记者对她说:“我很希望匈牙利人得奖,听了你的第一轮演唱,我知道这个奖准是你的了!”进入第二轮比赛,胡晓平演唱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第三幕玛格丽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她掌握自己的声音就像一位高超的器乐妙手掌握自己的乐器一样,前部分的曲调她唱得含蓄、柔美、抒情,后部分曲调则唱得热情、豪放、华丽,将少女获得珠宝之后的喜悦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而表演又那样自然、单纯、朴实。一曲甫毕,静得像没有人的剧场,掀起了暴风雨般的鼓掌声。有些观众喊了起来:“中国人,好样的!”很多观众互相交换着惊奇的目光,发出由衷的赞叹:“我们从来没听过这样带微笑的声音!”布达佩斯国际声乐比赛大奖只有一个,不分男女组别,最后一轮的桂冠角逐者是胡晓平和前苏联一位已有百场歌剧演出经验的男高音,那个男高音也是夺冠的大热门。凑巧的是,两人同时选了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第一幕片段,评委让他们联袂演出。
《艺术家的生涯》是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讲述了一个贫困潦倒的诗人和一个绣花女的爱情悲剧故事,其第一幕咏叹调《冰凉的小手》和《人们叫我咪咪》在西方耳熟能详,就像中国人熟悉“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样。胡晓平很清楚,越是熟悉的唱段,越能考验演唱者的功力。 大概由于夺冠心切,当音乐响起,男高音扶着胡晓平的手竟抖得厉害。《冰凉的小手》是诗人鲁道夫在黑暗中无意间碰到绣花女咪咪小手时的咏叹调,要求歌唱家情绪饱满,感情真挚,充满对爱情的赞美和向往,那位男高音的表演也很出色,但却在最辉煌的高音处破音了,显然那不是技巧问题。 接下来胡晓平演唱《人们叫我咪咪》,她行腔流利畅达,意大利语吐字清晰准确,高音区纯净清澈,有单簧管沁人肺腑的效果;低音区柔润浑厚,仿佛发自大提琴。她的声音色彩层次丰富,即使最小的弱音,也能使坐在最后、最高处的人们听得清清楚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形象朴实自然,与角色十分吻合。人们被胡晓平所塑造的完美无瑕的咪咪所倾倒,掌声和鲜花如潮水般铺天盖地,她连谢了五次幕。最终,胡晓平荣获这届比赛唯一的一等奖和歌剧特别奖。“胡晓平像一发炮弹似地打了出来,我们怎么从来不知道有这样好的女高音歌唱家!”当时国外一些最有影响的报刊都发表了一系列评论,对中国人显示出的出乎意料的声乐能力表示惊叹,认为这次比赛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胡晓平这个人才!匈牙利《人民自由报》评论道:“观众和评委对胡晓平获一等奖的意见是如此的一致,这是罕见的。”获奖以后,胡晓平开始了频繁的演唱生涯,在欧洲、北美、东南亚及中国各大城市举行个人独唱会及与各地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她与卡拉扬、明拉·弗莱尼等同为演出嘉宾;她在美国21个城市开独唱音乐会,受到观众的一致赞赏…… 世界各国音乐评论家给予胡晓平的演唱艺术极高的评价:“声音干净、甘美、自然,表演真挚,台风大方……”在“布拉格之春”演出期间,小提琴大师梅纽因预言:“二十年后世界的音乐中心将移到北京。”西欧评论家把胡晓平和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明拉·弗莱尼相提并论:“胡是初生的太阳,弗莱尼是黄昏的太阳,都是那么艳丽”,“胡唱的咪咪,赋予人物更准确的性格描写,应该称她是咪咪胡”,“把东方的美融入了西方的歌剧”,她是“从东方飞来的百灵鸟”。
(三)1984年8月15日,刚从国外演出回国的胡晓平和上海的一些歌唱演员一起,联袂到故乡柴桥演出。很多柴桥人这时候才得知享誉世界的歌唱家胡晓平原来是“阿拉柴桥人”,人们奔走相告,喜气洋洋,一千多个座位的柴桥影剧院座无虚席。像任何一次正规演出一样,胡晓平身着湖蓝色短袖长纱裙演出服在众乡亲前亮相,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胡晓平为乡亲们献上《我爱您中国》、《珠宝之歌》等四首歌,在座的一些观众也许不懂什么叫做美声唱法,但他们知道,自己听到的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歌声。演出结束,很多人涌到后台请胡晓平签名,霞浦一家童装厂的多名女职工还邀请胡晓平和她们一起合影,胡晓平都热情地一一应允。后来有传闻说,胡晓平和女工的合影照成了该厂的商业广告,该厂童装业务为此明显增长。 胡晓平演唱的外国歌剧咏叹调丝丝入扣、惟妙惟肖,她所演唱的中国作品同样精彩完整、悦耳动听。对每一首中国歌曲,她都根据自己唱腔的特点分别加以处理表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很多国内观众正是听了胡晓平演唱的中国歌曲从此喜爱美声艺术的。比如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很多歌者在演唱时,一般均唱得婉约柔美、缠绵低沉,而胡晓平演唱此曲时,则以深刻的意味和鲜明的层次唱出了怀念之声,更有新意的是,曲末的高音是以最强音唱出,就更加突出了思念之情,意境深远,别有一番寄寓。在《红豆词》一曲中,胡晓平以半轻声唱出的反复乐段,赋予歌曲新意。她演唱云南弥渡民歌《小河淌水》,行腔质朴、节奏自由,情意深厚、富于想象,犹如一幅清秀的山水画,十分惹人喜爱。 (四)1986年,已是一个7岁孩子母亲的胡晓平争取到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她到了美国,跟随曾是世界十大歌唱家之一的卡莱里(Gabor Carelli)学习了三年,收获很大。其间,她时常被要求做很多教师都做不了的示范演唱。同学们开玩笑地说:“你哪里是学生啊,应当做老师。” 即将结束在美国的学习时,一次她到加拿大演出,看到那里环境很好,安静的氛围非常适合她继续学习歌剧和声乐,1990年,胡晓平把家搬到了多伦多。1992年,她在多伦多建立了“晓平合唱团”,亲任总监且从事教学工作。合唱团团员最多时有70多人,加拿大到处有他们演出的踪影。 音乐,是胡晓平一生钟爱的事业。20多年来,她始终活跃在舞台,每年都举办独唱音乐会,从未间断练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胡晓平到匈牙利举行音乐会,再次与匈牙利歌剧院合作演出《艺术家的生涯》,并录制了唱片,仍然广受乐评家和观众赞赏。接着,她又成功地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维也纳举行个人演唱会。鉴于胡晓平对中俄文化交流做出的重要贡献,俄罗斯政府1998年以“胡晓平”命名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
近年来,胡晓平频频回国演出,并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胡晓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了“晓平合唱团”和“晓平艺术培训中心”。2006年年底,宁波大学聘请胡晓平为客座教授,还成立了“宁波大学胡晓平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