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演出资讯 >

中国民乐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

  9月23日至28日,由中国音协、贵州省文联、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在贵州凯里举行。这是一次民乐荟萃的比赛。由于民族器乐的丰富多样,比赛按吹管类、拉弦类、弹拨类三个组别进行,云集了竹笛、唢呐、笙、二胡、京胡、马头琴、古筝、古琴、扬琴、琵琶、柳琴、箜篌等多种民族乐器。来自全国的200多名选手入围复赛,经过为期一周的激烈角逐,最终吴爽、王玉珏、王娟、赵婷婷、存布乐、李婷等荣获金奖。

  “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芦笙一响,脚板子发痒。 ”

  “我家在舟溪,是凯里的一个镇,翻过这个山坡就到了。 ”在凯里学院,吴兴福指着校外的方向对记者说。他刚参加完吹管类决赛,用芦笙吹了两首曲子《铁路修到苗家寨》 《火车进侗乡》 。“90后”的他,是个典型的苗族小伙儿,古铜色的皮肤,言语间透着朴实和憨厚。“第一首按错了一个音,第二首完全没有失误。 ”他告诉记者。首届“金芦笙”比赛时,他来参加,止步于复赛,这一次,他挺进了决赛。他并不在意是否拿奖:“我是自学的,来参赛是想检验下自己的技术水平。 ”

  凯里所在的黔东南州,是芦笙之乡。每年过年时,舟溪都有盛大的苗族芦笙会。吴兴福说:“13岁时开始学芦笙,我不识谱,也没有专业老师教,都是自学,靠耳朵听,然后模仿。吹着吹着就来比赛了。 ”对他来说吹芦笙不难,“只要苦练,一定会吹的” 。他是歌舞团的演员,曾经在凯里著名旅游地——西江千户苗寨驻场演出。现在的工作也主要是吹乐器,但有时候人手不够了,也被拉去跳舞。

  罗进是来到了母校参加比赛,几年前他从凯里学院芦笙专业毕业,去中学做了音乐教师。“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芦笙一响,脚板子发痒。 ”罗进用这句谚语,形容芦笙这一乐器在当地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他觉得芦笙最重要的魅力是悠扬,“要悠就悠,要爆就爆,要靠演奏者去控制和阐释” 。他告诉记者,在校时对芦笙的系统学习,主要是学技巧和指法。“技巧大部分是口上功夫,包括舌头、吐音等,也需要气息的支撑,像唱歌一样。 ”苗族逢年过节就会举行斗牛比赛,是他们的一大盛事,所以罗进的参赛服装,是他根据牛角的形状自己设计的。

  著名笙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守成是本届比赛吹管类组别的评委会主任,他表示,本届比赛吹管类选手的整体水平很高,所以几个评委觉得分很不好打,都要再三斟酌,以示慎重。但他也指出,有些选手的台风需要改进,“你一走出来,表演就开始了,到鞠躬走下去,整个都是演奏的过程。有些选手上台和下台都晃晃悠悠的,给人印象不太好” 。在对作品的处理上,有些选手也不是特别讲究,“乐曲有层次、段落和乐句,要注意层次和变化” 。他还建议选手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如果选得过大,自己演奏起来很吃力,基本没有发挥的余地,就会适得其反。

  路子应该走宽点

  拉弦类组别的决赛,蔡悦穿一身蓝色拖地长裙,拉了两首二胡曲目《江河水》 《第一二胡狂想曲》 。作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她是第二次参赛。去年她获得拉弦类二等奖。“金芦笙”比赛,专业音乐院校和艺术类院校是分组比的。她对记者说:“这对我们诱惑很大,因为我们跟专业院校比肯定有差距,艺术类院校之间比的话,对我们来说相对公平,所以我们一般不会放弃这种分组别的赛事。 ”

  现在很多大赛,选手们都以炫技为主,大多会选狂想曲类的曲目,但蔡悦认为还是要回归传统,选择一些适合于二胡的传统曲目,于是就选择了《江河水》 。但终归还是参加竞争激烈的比赛,于是她选了另一首体现技术性的狂想曲。她为记者解释对这首狂想曲的演绎:“它不是很连贯的情感,会很随意,慢板紧接着急板,然后是快板,再是慢板……没有具体的情感的铺垫,需要很大的张力。所以需要演奏时很放得开,不像传统乐曲那样需要一层层铺垫。 ”

  关于选曲,本届比赛拉弦类组别评委会主任、著名二胡教育家金伟也提出了建议:“要量力而行、量体裁衣。有些选手选的曲目过大,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要考虑曲目的时长问题,有些选手一首曲子拉了四分之一不到,评委们怎么打分? ”他还建议曲目选择可以多样化:“两首曲目的风格可以拉开,拉一个内蒙古的,再拉一个江南的。也可以选一个大的有分量,再来一个三五分钟的小的。千万不要小看‘小品’ 。 ”他还表示,有些选手的技术不错,但音乐表现力、感染力都很欠缺,所以就不一定能得很高的分数。

  听完整个比赛下来,金伟觉得,本届比赛拉弦类B组(多为艺术院校选手)中好的选手不是很多,“他们整体基本功还是弱了点,在音乐表现上也比较欠缺,乐曲完成度不尽如人意。估计是他们锻炼的机会少,参加这种比赛的次数也少。 ”这其中也反映了目前普通艺术院校的教学问题。金伟向记者解释:“他们现在的教材都是跟着专业音乐学院走的,其实他们应该有适合其自身的教材,毕竟他们的路子不一样,不是以培养演奏家为目的的。所以路子应该走宽点,怎么走,教材怎么编更合理,有待于摸索和探讨。 ”

  在舞台上要炫!

  弹琵琶的女选手们多穿白色长裙上场,看起来素净优雅,孙莹也如此。弹了一首《春秋》下场后,她感觉发挥正常。本届比赛,弹拨类A组(专业音乐院校、院团组)来了很多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这次比赛规模很大,而且是中国音协主办的,大家报名都很踊跃。 ”她对记者说。“琵琶这个乐器是木头制的,我觉得木头有灵性,跟我们久了后,可能有我们的一半灵魂在里面。 ”她说,“我从11岁就开始学琵琶专业了,年龄越大,越感觉弹琴时,能反映出演奏者的性格和内心情感,会带有一些自己的个性。每首曲子的标记都是音符,但我们的处理会很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一样。 ”

  “很多选手都非常认真,踏踏实实准备比赛,包括服装、凳子等,很多细节都准备得很充分。 ”本届比赛弹拨类组别评委、著名扬琴演奏家黄河表示。但有些选手的心理素质需要加强,他看到一些选手因为紧张,上台后手都在抖。“要让自己处在很自然的状态,随心所欲表现音乐。就把它当做平时的演出。 ”他建议。

  演奏是技术和音乐的结合,黄河认为,在保证技术的前提下,对音乐的表现很重要。“选手要更多注意到自己内心的歌唱,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一定要自己心里有了,才能在台上表现出来。要想打动评委和观众,首先要打动自己。 ”他认为中国民乐的未来还是在年轻人身上,“希望孩子们在舞台上有青春的活力,足够阳光,很炫” 。(中国艺术报/高艳鸽)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