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演出资讯 >

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二胡大师汤良德纪念音乐会

  汤家歌声永不落 香港文化中心二胡大师汤良德纪念音乐会

  2010年8月,二胡大师、著名音乐教育家汤良德与世长辞。汤大师为上海著名家族乐团「汤家班」的成员,自1977年举家移民香港之后,即加入香港中乐团担任署理首席,翌年,在多个乐团协奏下举办「汤良德二胡琵琶演奏会」,超群的技艺,轰动当时音乐界。及后为了培养音乐的人才,大师出任现今音乐事务处的前身-音乐事务统筹处的中乐部主管,主编了19种中国乐器教材,并亲自参与每年上千名学员的考核。30多年来,除春风化雨外,大师更担任不同乐团、协会的各项公职,为香港中乐界作出巨大奉献。大师德艺双馨,桃李满门,今年8月适逢大师逝世五周年,一众学生遂于8月17日晚上在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二胡大师汤良德纪念音乐会」,向这位香港中乐界神级人物致敬。

  高手如云 聚首一堂

  当晚全院满座,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科系主任白得云、多年前接任汤良德担当该校江南丝竹教学工作的王志聪、香港中乐团敲击声部助理首席钱国伟及前香港青年中乐团团长古星辉等十多位大师一众生前的学生率先登场,齐奏一曲《大战太行山》。这本来是一首配以小组伴奏的二胡独奏曲,由汤良德改编。当晚伴奏编制如常,以二胡齐奏的形式重新演绎。虽然有「大战」的名称,但其实这非一首讲述战争的乐曲,而是讲述了河南太行山下的农民开山引水,为了改变贫穷的生活而与大自然搏斗之情景,整齐的二胡声像代表了其发愤图强的决心。虽然乐曲没有指挥,但一众前香港青年中乐团的老拍档默契十足,20多人齐奏急速的十六分音符,清晰可辨。坚定的节奏,表现了人定胜天的积极精神。

  「汤家班」一门六杰,兄弟姊妹们都是中国不同职业乐团的中坚、音乐学院的教授。数十年转眼过去,虽然大哥汤良洲及二哥汤良德已经仙逝,但一众兄弟姊妹至今仍然宝刀未老。「汤家班」每人自幼训练有素,皆精通不同乐器—三姐汤秀娣是弹拨乐专家;琵琶大师、四哥汤良兴当晩更是主音二胡,平日极少公开操琴的他最后不吝献技。五弟汤良甫奏的是汤家班中颇具特色的助胡,其二胡音色及韵味深受二哥熏陶。老么汤良忠也没有被哥哥姐姐比下去,当晚四人聚首一堂,演出二哥改编的江南丝竹经典,如《行街》及《中花六板》。深受大师提携之恩的杨伟杰亦登场助兴,悠悠的箫声描绘了江南水乡风景。

  这两首乐曲中,「支声覆调」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所谓「支声覆调」,即各合奏者根据自己的角色,在骨干旋律上增加或减少音符。例如当晚,拉弦吹管奏出主题时,弹拨便会减花作配合,反之亦然。可见「你繁我简,我简你繁」,雅称为「嵌挡让路」。这江南丝竹特色包含了中国人谦逊的哲学。

blob.png

  选曲可见 情倾古典

  「汤家班」不只是江南丝竹的同义词,事实上他们精通各种音乐风格,包括古典音乐和民间小调。汤良德大师早年更是北京电影乐团古典音乐小组的组长,所以音乐会中亦挑选了数首其生前喜爱的古曲,作为致敬。大师好友、香港中乐团音乐顾问郭亨基亲自指挥由彭修文的改编古曲《月儿高》。汤大师的妹夫、著名琵琶演奏家俞良模则担任琵琶领奏。起承转合的不同段落,叙述月儿升起至沉落的过程。各声部有不少对位乐段,描绘了大千世界同在月光下的种种景色。郭亨基不使用指挥棒,以手指的动作勾勒出细腻的旋律线条,这恰如其分的处理手法极佳,把音符互相糅合。俞良模虽然已经79岁,但是风采依然,琵琶声时而弦弦掩抑、时而珠落玉盘,流露出优雅的古典美。

  大师桃李满门,著名二胡演奏家霍世洁也是他的高足之一,最近在港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武则天》的二胡配乐,就是出自她之手。霍氏当晚亦有粉墨登场,演绎恩师编曲的《帝女花主题随想》,其主题采用自琵琶古曲《塞上曲》中的《妆台秋思》。1991年,大师在香港文化中心一周年音乐会中首演此曲,成为了其代表作,除了之后多次演出之外,更灌录了同名的唱片专辑。此协奏曲表现了明代亡国时长平公主和驸马共赴黄泉的爱情悲剧,一声锣鼓,敲响了亡国之音。二胡声在震耳的敲击声中坚定不移,彷佛烽火漫天下的乱世佳人。霍世洁在中段二胡独白的「回弓」演奏得十分出色,每次一回,都是表现了摧心裂肺的呼喊,叫人泪下。最后乐曲以香港人熟悉的《帝女花•香夭》作结,荡气回肠。

  不朽琴声 永存心中

  音乐会有十分感人的一段。当时灯光全灭,四弟汤良兴默然登场,演出了顾名思义的《忆故人》。漆黑中,只见一束微光照射着汤良兴一人一琵琵。乐曲对泛音的应用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音符在一片宁谧的观众席前更显孤寂。凄美的音色中,独奏者弹出了一两小节的彷马蹄声,彷佛一个逐渐远去的身影,表现天上人间的无奈,绵绵不绝的琴音感人至深,有身旁的观众更珠泪暗涓。一曲罢,汤良兴望向上天一下,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动容。

  紧接着的,是一曲《梅花三弄》。梅花象征君子,乃「岁寒三友」之一,不畏严冬,愈冷愈开花,代表着高尚的节操。1998年,音乐事务统筹处差点遭受解散的厄运,当时大师挺身而出,令这一「梅花」安然渡过「严寒」。音乐事务处成为了现在为香港中乐教育界奉献最大的一个组织,大师绝对功不可没。而至于曲名「三弄」的由来,则是因为乐曲主题在不同的泛音上弹奏三次而得名。

  司仪古星辉表示,虽然他们痛失恩师,但是并不伤感,而是怀着平和喜乐的心情来筹办这场音乐会,以纪念这位亲切的老人。言出必行,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乃江南八大曲之一的《欢乐歌》。然而这跟之前的几首江南丝竹小合奏不同,而是经过编配后的版本,传统小组和大乐队版本交织,新旧交融,薪火相传,犹具意义。欢乐情绪随由慢渐快的变奏逐渐高涨,是为「大团圆结局」。而安可曲则是与主题一脉相承的《紫竹调》,一片婉转流畅的音符中不见任何伤感。经典永垂不朽,汤良德大师虽然已乘鹤西归,但其实永远都在大家心坎里。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