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演出资讯 >

上海大剧院2015/2016新演出季开幕大戏上演

  上海大剧院2015/2016新演出季开幕大戏让人“脑洞大开”

  18世纪创作的歌剧、19世纪建立的歌剧院、20世纪初的默片风格,21世纪的动画技术,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会变出怎样的“魔法”?昨日,上海大剧院2015/2016演出季开幕大戏、由德国柏林喜歌剧院新制作的莫扎特歌剧《魔笛》举行了发布会。现场,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很多人问我们,这一版本的《魔笛》到底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我也很困惑该怎么去形容,因为这不是一部可以用一句话说得清的作品”。但看完昨晚的彩排,现场不少人不约而同用了四个字评价:“脑洞大开”。

  超乎想象的表现  当传统歌剧遇上多媒体

  《魔笛》是莫扎特临终前创作完成的一部德语歌剧,讲述英俊的王子塔米诺历尽磨难最终与心爱的美丽公主帕米娜终成眷属的童话爱情故事。莫扎特在创作时融合了18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作为一部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德语歌剧、世界十大歌剧之一,《魔笛》的故事“不分年龄”地吸引着从八九岁的顽童到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所以,在一开始想到要改编《魔笛》时,柏林喜歌剧院艺术总监兼导演巴里·科斯基压力不小,“如何展现《魔笛》的包罗万象,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任何只想就其中某一点进行诠释的尝试必将失败”。直到他遇到了英国的1927剧团,他发现真人与动画相融,有一种奇妙的魔法,可以在舞台上催生出一种独特的美学。尽管1927剧团此前从未涉足过歌剧领域,但在科斯基看来,这反而是一种优势,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反而可以无拘无束地创作。除了多媒体的应用,他们还融入了默片的风格,“‘无声的世界’赋予我们一种特定的语汇,让我们‘畅所欲言’”。

  所以,在这一版本的《魔笛》里,你可以看到大片烟雾组合成的布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花儿如魔术般在慢镜头中开放,大象漂浮在鸡尾酒杯上,飞翔的笛子、跳动的铃铛……演员们在舞台上的任何演唱与表演都与多媒体的场景有机地结合到了一体。

  超乎想象的考验  音乐和动画,谁说了算?

  然而,观众在台下享受着一场超乎想象的演出,殊不知演员在台上也接受着一次超乎想象的考验。因为多媒体电影动画的加入,演员需要在舞台上和虚拟场景不断进行互动,因此“传统型”的歌唱演员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样的舞台形式。在昨天的发布会上,《魔笛》 女主角帕米娜扮演者、女高音布里吉·格勒告诉记者,此版本与以往歌剧相比较最大的挑战在于一般歌剧都会与其他角色有“对手戏”,而这个版本更多的是与多媒体的互动,“尤其是在移动走位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而男主角塔米诺扮演者、男高音阿德里安·司卓普则表示,这样的演出要求他们在音乐的细节上有不同于以往的诠释,并需要在表演中融入默片电影的技巧,“在一些小瞬间和细节上必须更为精准,每一动作都要了然于心”。

  传统的歌剧中,演出的节奏全由乐队指挥说了算,而加入了多媒体动画的《魔笛》,舞台上“谁说了算”?指挥克里斯蒂娜·珀斯卡回答说,音乐是整场演出的核心,多媒体会根据音乐的进行而进行调整。助理舞台监督托拜厄斯补充道,整场演出共有900余处舞台指示,虽然“音乐第一,动画第二”,但整场演出设计之初就已将音乐与画面做出紧密结合,不会有画面与音乐分离的情况存在。

  这一部莫扎特最常上演的德国歌剧就是以这样的一种全新舞台布置,让人大开眼界。柏林喜歌剧院用实际行动向观众传达了一个信息——艺术创作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