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任,他将围绕“先秦时代的乐器、乐理与乐教”展开探讨。讲座伊始,他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关于先秦的音乐讨论为切入点,引出了先秦时期的乐理问题:“中国最初的民族音乐有没有七声音阶与十二律?”“早期的音乐达到了什么水平?”······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彭林教授列举了早年学者们对各种出土的古代乐器的研究成果,从中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并开始应用十二平均律和七声音阶。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乐理以及乐器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随后,他重点介绍了先秦时代的乐教文化。通过对传统著作《论语》、《孟子》、《礼记》等相关段落的解读,阐释了儒家礼乐的建构以及当今社会礼乐重建的必要性。他们对礼乐、音乐的本质、功用和与国家的关系的深入研究,认为:“音乐是外物作用于人心的产物,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人心,是对人心的影响最为直接、强烈与深刻。”“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也提到:‘音乐分为声、音、乐三个层次,唯有内容纯正、风格典雅、能体现道德教化者,才能称之为乐;乐可善民心、移风俗,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因此,音乐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身心,也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期间,彭林教授与瞿小松教授的讨论将讲座推向高潮。
谈及第五届传统音乐节的主题“礼乐重建”,彭林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倡《乐记》应该是每个音乐学院的必修课。他认为:“中国是礼仪之邦,用礼乐来提升自身修养,才能少一些急功近利。应该仔细思考的是,礼乐重建应该如何在高等院校中做起来。”
在彭林教授博古通今的讲授中,使在场师生对当代社会的文化礼仪现状以及重建礼乐的必要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再次感谢他辞采华美的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