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晚,由我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科研处、音乐学系主办的2013“博雅论坛”第二期——敦煌乐舞专题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活动拉开帷幕。
学术月为期七周十四场,分别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我院特聘专家乔建中教授,我院李宝杰、夏滟洲、曾金寿、李西林、程天健、仵埂、叶明春、李颖、樊艺凤、刘蓉、李村、李超、高贺杰等诸位教授,就敦煌乐舞不同主题进行论坛宣讲与学术交流。
首场讲座主题为“敦煌学与敦煌学中的音乐学”。乔建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敦煌石窟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旨在引发学生对敦煌艺术的兴趣,参与研究,成为敦煌学的后备军,为敦煌研究做出贡献。
讲座包括“敦煌学与敦煌学中的音乐学”与“敦煌壁画中的膜鸣鼓”上下两篇。以莫高窟壁画素材为原型,从“美”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敦煌石窟的概况,强调了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学的特殊价值,介绍了敦煌壁画中的“膜鸣鼓”。膜鸣鼓是许多民族在他们初创文明时期就发明的原始乐器之一。20世纪以来的科学考古发掘和历史学研究证明,亚洲是膜鸣鼓类乐器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并先后形成了阿拉伯、印度和中国三个分布中心。中国膜鸣鼓的历史遗存,一部分是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如新石器时代的陶鼓、商周时期的鼍鼓等,另外一部分,则见于各地的石刻、造像、砖石画像、壁画及文献绘图中。其中,前后绵延千余年的敦煌石窟壁画中各种类型的“膜鸣鼓”,种类繁多,器形生动,是同一时期中国鼓文化的一个缩影。讲座以敦煌唐代壁画中描摹的各类膜鸣鼓为例,介绍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敦煌壁画中的各类膜鸣鼓器形及其所参与的乐队编制,由此揭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通过对外文化交流而形成的鼓类乐器文化生态。
纪委书记王平教授出席讲座,科研处处长李宝杰教授主持,党政办主任夏滟洲教授等教师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