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上午,第75期“国音讲坛”在中国音乐学院教学楼举行。学校邀请到著名民族音乐学者周菁葆教授进行《丝绸之路与中外音乐交流》的学术讲座,院长赵塔里木教授出席了该活动。
周老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主要著作有《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丝绸之路岩画艺术》,《丝绸之路宗教文化》,《丝绸之路与中外探险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研究》等40余部,曾经荣获第五届和第八届“中国图书奖”。讲座开始,周老师通过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讲话,引出丝绸之路音乐体系构建的内容。他说:有关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族)的音乐对当时的中原地区音乐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汉民族传统的乐器从名称来看都是单音乐器,如:钟、磬、箫、笙等。而由两个音节组成名称的乐器,如:琵琶、二胡等,已经融为汉族传统乐器,并且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古代西域乐器是如何传入中原地区,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原音乐的?这些问题尚未解决。之后,周老师通过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广泛流传、至今还流行的双簧乐器(以唢呐为主)、拉弦乐器、吹管乐器来说明古代丝绸之路中外音乐文化是如何交流、发生影响的。
在有关于“双管”类乐器的起源、发展及演变一部分中,周菁葆老师首先介绍:它是由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他用大量的图片给同学们展示了双管类乐器、尤其是唢呐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在名称、形制、演奏方法等方面发展及演变过程,并引20世纪及当代音乐学家的考证来印证。
周老师第二个讲述的乐器是横笛,首先他引用并支持音乐史学家沈知白先生的观点:横吹是从西域传来。对于认为笛源于中原的看法,周菁葆老师认为这是缺乏对汉以前音乐资料的研究。他通过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石窟、洞窟中发现的壁画上所绘制的图画中的横吹形象,并结合丝绸之路沿线新疆、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不同形制的笛来给大家展示了这件乐器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三个讲述的乐器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弓弦乐器,由于它的争议很大、讨论很多,也做过很深入的研究。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他给大家举出了大量的乐器图示,包括乐器的形制、演奏方式、壁画等,并且结合自己的研究,着重为大家介绍了印度、埃及、中国新疆等国家与地区的弓弦乐器在名称、形制、演奏方式、种类等方面的情况,尤其介绍了“同名不同器”的现象。
本次讲座,周菁葆老师通过三个乐器为大家介绍了丝绸路沿线乐器的演变概况。最后,赵塔里木院长表示:研究学术问题,要注意多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关联,梳理历史传播过程中的脉络,将其中的环链衔接起来。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复杂的学术工程,其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期待老师和同学们有更多、更好的成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