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中国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教师赴广西采风

  2015年1月6日至10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教师一行二十人,在作曲系党支部书记禹永一教授的带领下,赴广西百色地区(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田阳县、平果县)进行为期5天的采风活动。此次采风活动,得到了“中国音乐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的大力支持,平果县委调研员农敏坚主任全程陪同,为采风路线、调研对象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壮民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北路壮剧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等,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本次采风的主要调研对象。

  “马骨胡艺术的魅力”

  1月6日晚,采风团首先来到百色市德保县体育馆的“南路壮剧传习基地”,观看南路壮剧、马骨胡与德保壮族山歌表演。负责人向老师们介绍,南路壮剧是广西壮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广西壮语南部方言地区,德保县、靖西县是南路壮剧的流行中心。其中,主奏乐器马骨胡,是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它的音色似京胡较之柔美、清脆,形制与音色在八音乐队中十分突出。而德保壮族山歌分为南路山歌和北路山歌,多为即兴演唱,北路山歌为集体合唱形式,由一人唱高声部,其余唱低声部;南路山歌以两人为一歌组,男女对唱,唱腔更为高亢嘹亮。

  当晚,民间艺人们为大家展示了《壮乡情》、《壮乡早春》等经典曲目,老师们被马骨胡独具魅力的音色以及德保山歌的曲调和唱腔所吸引。演出结束后,采风团融入艺人当中,部分老师采访了马骨胡艺术传承人黄一格先生,深入了解马骨胡乐器在制作、材质、音色、演奏、传承等方面的特点,而另有老师跟随民间艺人学习演唱德保山歌,大家不懂语言,在哼哼唧唧、咿咿呀呀的曲调模仿中十分欢乐的结束当晚的活动。

中国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教师赴广西采风行记1.jpg

  “跨境民族音乐领略”

  1月7日一早,采风团来到中越边境——靖西县龙邦镇护龙村实地参观。护龙村与越南毗邻,距越南茶领县城6公里,这里是国家一类口岸(龙邦口岸)所在地,耕地面积人均不足0.5亩。这个小村庄宁静、安逸、空气宜人,当地人与越南人语言、相貌甚至习俗互通。短暂驻足后,采风团来到新靖镇博物馆,领略壮族居民的服饰、历史、生产生活用具、民间手工艺品等。此外,旧州村风景宜人,俗称广西“小桂林”,采风团的老师们无不对美景着迷,在此合影留念。

  午后,靖西县中山公园里,男女五五成对或两两成双,对唱靖西上甲山歌、下甲山歌。这并不是在表演,也不是民歌展示,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的一部分。老师们自发来到公园内,身处歌声的海洋中,大家被这种自然的声场深深吸引,感叹着大自然赋予我们如此奇妙的音乐感受。

  当晚,当地文化部门精心安排了一场靖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表演,演出靖西安德巴乐山歌《欢迎远方贵客来》、民俗习俗节目《舞乳狗》、南路壮剧《巾帼英雄瓦氏夫人》、田间矮人舞《喜庆丰收》、壮族末伦《老汉笑山河》、巫调《求平安》等,使大家充分而集中了解靖西音乐和民俗的特点。

中国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教师赴广西采风行记2.jpg

  “载歌载舞黑衣壮”

  1月8日,采风团驱车前往第三站——那坡县,首先参观那坡县烈士陵园。烈士陵园的陈列室中摆放了中越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的烈士的照片,老师们对一个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深感悲叹。参观的同时,农敏坚主任也为大家讲述了那段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唏嘘不已。

  下午,采风团来到那坡县吞力屯黑衣壮景区考察黑衣壮风情。“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集中在那坡县,这里保存着原生态的黑衣壮风俗文化,它以黑色为美,并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当天,采风团乘坐的大巴车刚刚到达,就看到山坡上站满了穿有民族特色的黑衣壮族人民,下车时立即被热情的村民们包围起来,他们一边唱山歌,一边敬酒,每位老师必须喝过三杯酒才能进入村寨。之后,村民们为大家表演黑衣壮纪念祖先的“黑枪舞”以及歌唱爱情的“过山腔”等,作曲系教师们也换上了与村民相同的黑衣壮服饰,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感受原汁原村的黑衣壮文化。这种放松、欢乐、兴奋的心情唯有切身感受才体会。

中国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教师赴广西采风行记3.jpg

  “夜伴歌圩唱嘹歌”

  1月9日上午,采风团首先参观了百色市红七军军部旧址和百色起义纪念馆,之后来到田阳县,与县文化部门领导、民间艺人一起,了解田阳民歌以及壮民族悠久的布洛陀文化。

  当晚,采风团来到此行的最后一站平果县,考察平果壮族的嘹歌文化,农主任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嘹歌”的概况。他说道:“嘹歌”是流行于广西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的一种男女对唱的壮族双声部民歌,平果县是壮族嘹歌流传的文化中心地。与众多的即兴性民歌不同,壮族嘹歌内容相对固定,并且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历史等方面内容的原生态传统民歌,因唱“嘹~嘹~嘹”拖腔衬词而得名。在音乐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形成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长嘹、喝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调,分为“日歌”、“夜歌”和“散歌”三大部分。农主任的普通话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老师们仍非常认真的倾听、记录,对嘹歌文化充满兴趣。

  之后,民间艺人们为大家模拟了“夜歌圩”的形式,分别演唱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等曲调。其中,有着广西歌王之称的陆顺红先生以他高亢、嘹亮的嗓音单独为大家展示了每一种嘹调不同声部的差异。老师们都喜欢上了这种自然、优美的曲调,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虽语言不通,但已经抓住嘹歌主要的音调特点,演唱的有模有样。

中国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教师赴广西采风行记4.jpg

  五天的采风已经顺利结束,老师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到了最丰富的壮族音乐、民俗文化。在每天的采风结束后,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相互分享资料、交流心得,直到深夜仍意犹未尽。这些收获让我们忘却了旅途中的奔波劳累,它将化作音符展现在我们音乐的研究和创作当中。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