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晚,“丝绸之路”新作品首演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这是中央音乐学院“丝绸之路的音乐考察研究与创作——在时空跨越中对历史与未来的求索”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也是 “中央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建立后的第一个研究项目——“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创作——的成果汇报会。该项目获得了学校大力支持,实现了作曲系、音乐学系、民乐系、指挥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教学及研究部门的多位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
音乐会正式开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张伯瑜教授就该项目的基本情况、“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衍变发展历史与特征及其学术价值作了简要陈述。之后,张教授将本场音乐会六部新作品的作曲家请上台,六位作曲家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在丝绸之路音乐考察中的经历、感悟与感动,分享了他们基于上述感受的音乐素材来源、音乐创作过程和音乐技法运用等创作细节。这六部作品分别是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沙海意境》,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周娟创作的《觉路·花落人间》,作曲系副教授张帅创作的《小东西——为笛子、柳琴、琵琶、二胡、吉他和大阮而作的嬉游曲》,作曲系教师朱赫创作的《民俗星光——丝路行音》,作曲系副教授陈欣若创作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和作曲系副教授常平创作的《风中的塔铃》。它们或是作曲家经过“丝绸之路”文化洗礼之后的情感激发,或是出于对于这片神秘土地及其孕育文化的敬仰,或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后作曲家对于本我的热切回归,或是在“地蹦子”“宝卷”“花儿”“喇嘛诵经”等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独特魅力启发下闪现的灵感,或是对于盛唐音乐的无限热爱与联想,亦或是对于在大漠中摇曳千年之“塔铃”余音的沉醉。
作曲家们在其作品中着重强调的是“丝绸之路”之行中独特文化对于他们的情感触动,并通过中西兼容的创作理念与技法和多样新颖的乐器组合样式及声光电效果的综合运用将这种触动更有效地传达给观众,以达到使作曲家与观众、“丝绸之路”与观众、古与今、东与西多向对话的目的。
演出结束后,专程前来观看首演的学校党委书记郭淑兰,党委副书记逄焕磊、苗建华,以及积极参与筹划、组织该场音乐的张伯瑜教授,民乐系章红艳教授、刘月宁教授,作曲系唐建平、郭文景、贾国平等教授上台与六位作曲家及本场指挥夏小汤副教授等演出人员亲切握手,对于他们的辛勤付出与所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地肯定与极大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