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武汉音乐学院师生赴恩施开展音乐创作暑期社会实践

武汉音乐学院师生赴恩施开展“美丽中国·土家风情”音乐创作暑期社会实践

    7月14日至29日,在团省委号召下,我院开展了以支教、艺术下乡、教育扶贫等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院团委组织师生共8人赴恩施州开展了为期六天的采风活动,该活动以“美丽中国·土家风情”为主题,采风团队深入农村,走近土家人,倾听他们口传心授的音乐,深入他们的劳作生活,并一一记录,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帮助同学们了解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成果颇为丰富。 

    采风的第一站是恩施女儿城,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土家族的迎宾锣鼓,看到了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手工制作过程。在土家文化中,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人的花铺盖,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被视为智慧、技艺的结晶,也被称作“土家之花”。随后,我们观看了土家风情演出《黄四姐》、《龙船调》、《摆手舞》等节目。 

(恩施土家锣鼓)

 

    采风的第二站,我们来到恩施州文体新广局参观、学习。文化艺术科科长李健向我院赠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资料。我院团委书记谢筠也向文体新广局赠送了我院近年大型演出的影像资料。采风队成员在文化局认真听取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认真搜集相关资料,对土家文化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随后我们来到文联工作科,科长董祖斌接待了我们,他是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州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在了解了我们本次活动的目的后,董祖斌立即将他的六首词作送给我们,并建议我们作曲时要适当的保留恩施的文化风格,且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李健科长向我们介绍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

(院团委书记谢筠赠送我院经典艺术实践资料)

 

    采风的第三站,我们访问了湖北民族学院合唱团,他们正在排练土家民歌《闹五更》、《探妹歌》等。我们采风队的同学现场学习了一首恩施民歌《苏州打货杭州卖》,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的体会恩施民歌的特点。 

(湖北民族学院老师向我们介绍土家民歌)

 

    采风的第四站是恩施市利川州文体局,我们见到甘远成副局长,在40年的创作生涯中,甘局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景区腾龙洞内的大型土家族原生态情景歌舞剧《夷水丽川》2005年第一版,这台歌舞剧全面展示了土家人壮烈的历史和土家族优美的民间艺术,故事曲折,音乐华美,一经演出就引起轰动,成为利川乃至恩施的一张旅游名片,受到了省州领导的高度评价。 

 

    采风的第五站,我们探访了当地的“土家歌王”牟奇祥的儿子牟一胜和孙子牟秉进,并现场倾听了土家风情的民歌。牟奇祥曾被评为民间艺术大师,爷孙三代人多次走进央视录制民歌节目,成为当地传承山民歌的一个品牌。随后,我们步行近3个小时,找到隐居山谷的另一位“土家歌王”陈立高。我们的到访让立叔很意外,他很高兴我们愿意走这么远的路来看他,听他唱歌。下午,他带着我们进山洞里听他唱歌,我们也和他在山洞里合唱了一首土家族民歌,与立叔近距离的接触和学习让大家感到收获良多。 

(在恩施“土家歌王”陈立高家中)

 

    采风的第六站,我们来到了国家地质公园——腾龙洞风景区,这里除了美丽的洞穴风景外,还有两场洞内表演,一场是大型的情景歌舞《夷水利川》,另一场是激光秀表演。我们先看了激光秀的表演,激光秀水幕高5米、宽20米,整场表演利用这个水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腾龙洞的美丽传说。表演内容包含腾龙洞的地质形成、火山喷发、山崩地裂、斗转星移、溪水湖泊、巨龙喷火、孔雀开屏等场景片段,完美演绎出中华图腾龙与土家图腾白虎之间由冲突到和解的一段美丽神话,展现出腾龙洞与龙的故事由来以及中华民族融合团结的历史主题。在对激光秀的回味中,我们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土家族情景歌舞《夷水利川》的演出地点。整场表演历时一个小时,通过歌舞的形式向游客们展示了土家先民在大迁徙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与大自然搏斗的顽强精神以及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夷水丽川》分为上篇《白虎雄风》、中篇《巴裔风情》、下篇《龙船古韵》和尾声四个部分,通过舞蹈、对唱配合解说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肉连响、毛古斯、西兰卡普、哭嫁、女儿会、六口茶等经典土家文化。我们看完表演都深有感触,既被土家文化所震撼,更被演出人员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看完两场演出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腾龙洞风景区。 

 

    本次采风,同学们都受到很大的启发,搜集到很多土家特色的音乐素材,并每天利用休息的时间尝试创作,目前已经有一首改编阿卡贝拉。在返程的路上,同学们表示将整理出这次采风所得,创作出具有土家风情的好作品。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