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公演音乐会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行
十月的京城,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由中国音乐学院、日本二胡振兴会联合主办的《“二胡缘in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公演音乐会》于10月10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行。此次音乐会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激动人心的二胡视听飨宴。
音乐会开始由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长宋飞致辞。她讲到:“具有千年历史的二胡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二胡的魅力感动着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民。中日两国艺术家同结二胡缘,共抒弓弦情。”日本二胡振兴会会长武乐群在致词中说道:“一百年前,刘天华先生曾经讲过‘使二胡臻上品,叫外人知国乐’。二胡在中国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传播到日本的历史只有30年。今天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50多名二胡演奏家和爱好者与中国音乐学院80名艺术家的同台演奏实现了刘天华先生的夙愿。日本的二胡虽然还只是一条涓涓的小溪,但它不懈努力,终将汇入到中国二胡的汪洋大海之中。”
当晚音乐会以日本乐曲《花开》作为开场。这首乐曲是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后为了抗震救灾所作,中日两国演奏家首次同台合奏这首乐曲。演奏家们希望通过手中的二胡表达着对大自然热爱,以及对人类破坏大自然并受到惩罚的反思。
合奏之后,来自日本神奈川县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本多优多理,演奏了刘天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空山鸟语》。这首作品表现中国人审美中特有的天地以及人与自然相合的审美艺术情怀。他虽然学习二胡只有四年,演奏技术已经较为娴熟,用二胡演绎的鸟鸣惟妙惟肖。他立志将来成为一名专业的二胡演奏家,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豫北叙事曲》是已故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的代表作,由来自日本枥木县的稻田美和子演奏,她的演奏声情并茂,令人感动。她是一位临床心理医师,工作中一直坚持用二胡为她的癌症晚期患者演奏,希望可以通过她的演奏安抚那些即将冰冷的心灵,始终如一。
《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是一首充满新疆风情、热情洋溢的曲目,由来自日本琦玉县的春惠演奏,她将塔吉克民族的热情奔放、能歌善舞淋漓演绎。
《陕北抒怀》是一首地域风格浓郁的乐曲,由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专业画家丸小野智子演奏,由于和服穿着需要时间,她提前穿好,从早上排练到结束演出一直身着和服。陕北音乐的粗犷与精致日本和服的搭配,给观众以穿越时空的遐想。
《紫阳花》是日本高知县的高中教师松居孝行取材于高知县著名观光地“紫阳花街道”的“紫阳花——Lucky Seeds”创作而成,他也是这首乐曲的表演者。这首乐曲节奏明快,旋律热情,二胡与吉他的珠联璧合,令人耳目一新。
《流浪者之歌》是一首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曲目,由来自东京女子体育大学二年级的所山真林与她的弟弟所山武司共同演绎。这对姐弟是音乐会当天深夜从东京赶到北京的,虽然车马劳顿,但演奏配合默契,技巧娴熟,相得益彰。
《岛之风》由旅日二胡演奏家刘福君根据冲绳民间音乐风格创作的二胡重奏曲,这首乐曲由真正的幕后英雄们演奏。日本二胡的兴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大批中国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乘改革开放之风东渡日本,在举办各种音乐会的同时还奔走于日本全国各地教学,并于2005年成立了日本二胡振兴会。这些幕后英雄是在日本生活了二十余载,来自日本九州的刘福君先生、东京的武乐群与甘建民先生,以及高知县的赵景明先生。他们常年如一,孜孜不倦,培养了大批日本本土二胡人才。这次音乐会由于时间的限制,他们将独奏让给了自己的弟子们,身居幕后,甘当后勤。那么这首重奏曲便由四位先生同青年一代的田宇、宋硕老师共同演绎,可谓珠联璧合,情深意长。
《宵待草》作于日本大正7年(1918年)。此曲经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安如砺与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黄晓飞改编为二胡曲,在中日广为流传。中国音乐学院曹德维教授作为导聆,在谈及这首曲目时说:“在中国的唐代有一位鉴真和尚把中国的佛教和文化艺术带到了日本,三十年前有一位文化使者把二胡带到了日本,使二胡这件古老的中国乐器在日本得以普及和推广,他就是日本二胡振兴会会长武乐群”。在中国音乐学院华夏小乐队的伴奏下,武乐群的演奏身心投入,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二胡齐奏《良宵》、《霍拉舞曲》由中国音乐学院的二胡专业学生共同演绎。
谭蔚作为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第七届中国音乐 “金钟奖”全国二胡比赛金奖得主,201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新十大青年二胡演奏家”,她将《第二二胡狂想曲》演绎地行云流水,轻松自如。
中国音乐学院三位二胡专业研究生以重奏形式演绎的《二胡名曲联奏》将中日脍炙人口的“茉莉花”,“永远同在”,“在那遥远的地方”和“阿拉木汗”四首乐曲的片段以流动贯穿的形式交替演奏,乐曲时而空灵奇幻,时而风趣跳跃,优美的旋律令人久久难忘。
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与学院研究生导师曹德维教授是这次音乐会的总策划之一,他为二胡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二胡精英,桃李满天下。他演奏的《夜深沉》在高亢激昂,扣人心弦,委婉动听的旋律,明亮优美的音色,缠绵悠长的慢板,紧密清晰地快板,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大有不返场不罢休的架势。
经典二胡名曲《光明行》和《赛马》作为整场音乐会的收官之作,由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二胡演奏者们与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共140多人共同登台演奏,场面辽阔壮观,气势宏伟博大。在双目炯炯,神采飞扬的黄晓飞教授的指挥下,慷慨激昂,感动人心,会场为之沸腾,掌声经久不息。
通过此次《二胡缘in北京》在京的隆重举行,笔者思考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新气象。提出文化圈这一概念,特别是指二胡艺术在日本的发展与流变,以及它对日本音乐辐射性的影响,即Doughnuts现象。在对这一音乐文化现象的观察过程中,许多事物呈现出较为复杂或独特的形态。中国传统二胡音乐的某些构成部分或是特质肯定会逐渐淡化,而某些部分抑或特质会同他(日本)民族文化相溶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甚至将成为他民族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胡艺术在日本的真正兴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叶。来自中国的一大批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定居日本,为二胡在日本的普及与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众多的日本人开始喜爱二胡、学习二胡,并成为二胡艺术在日本发展的主力军。三十余载后的今天,反观二胡东渡的流变过程,有吸收、有融合、也有变迁。这使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二胡艺术在日本的流变有着横向之地域联系,更有着纵向之源与流的脉络关系。在创作上可清晰的展现出其着眼点是不同民族由于心理素质的差异和审视美感尺度的不同,表现在音乐上便有着不同的手法与独特的的形态。
此次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上留下美好的一页。据主办方介绍,今后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二胡艺术文化,让更多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二胡的独特魅力,对于发扬和传播二胡艺术文化,促进不同国家与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音乐家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