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家讲坛第38期西岗龙彦教授讲座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家讲坛第38期东京艺术大学西岗龙彦教授讲座

  2015年11月4日下午15点30分,由我校作曲系和科研处共同主办的第三十八期作曲家讲坛在主楼202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院的西岗龙彦教授。

  作曲家西岗龙彦是东京艺术大学音乐环境创造科主任、桐朋学园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电子音乐协会会长、日本现代音乐协会理事。本次讲座由作曲系副主任禹永一教授主持,特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胡银岳担任翻译。

  西岗教授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交响乐作品创作的空间性及方向性。

  他首先讲到了为什么会有音乐厅,那是因为由于工业化的逐渐发达,导致人们无法在室外听音乐,因此就有了对音乐厅的需求。

  由于音乐厅的出现,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就与音乐厅的空间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为例,他的配器与当时的乐队编制以及乐队的排练位置有着重要的联系。比如,乐曲的开始,由于当时弦乐队的人数很少,弦乐声部加入单簧管,目的是起增加音量的作用。另外,当时的弦乐声部摆放位置是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分别摆放在舞台的两个外侧,中提琴和大提琴摆放在内侧,主题由二提琴、中提琴、一提琴的顺序分别奏出,使得音乐的发展具有空间性和方向性。

  现今的管弦乐队排列位置与贝多芬时代有所区别,这是由于很多作品,经常由一提琴和二提琴共同演奏主题。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为了使主题更加丰满、声音集中、方向统一的传给听众,因此他做了改革。他将二提琴移到一提琴的内侧,并分别以柏辽兹《安魂曲》、雷斯皮基《罗马松树》为例进行说明。

blob.png

  当代日本作曲家的交响乐创作同样考虑到音乐的空间性和方向性。黛敏郎的代表作《涅槃交响曲》(1958),将乐队编制分为三组,舞台上以第二组为中心,基本采用三管编制,听众席的两侧分别为第一组和第三组,用了木管加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加打击乐器,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 “CAMPANOLOGY(梵钟术)”,使得整个音乐厅都能听到一种梵钟声。所谓的“CAMPANOLOGY”音响和弦,是指黛敏郎与NHK电子音乐研究室解析的梵钟音响和弦,第一、三、五乐章的创作都与梵钟音响有关。

  由于音响技术的发达,音乐的空间性和方向性逐渐与音箱的摆设有了紧密的关联。武满彻1971年在大阪世博会“钢铁馆”上演的为1008个音箱而创作的作品是很好的一例。

  西岗教授的交响乐作品《天平乱声》,使用了24个音箱,每台音箱在音乐厅内的具体摆设位置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使听众感受到从各个方位传来的音乐。

  西岗教授的讲座十分精彩,他带领我们经历了一次音乐厅的时空旅程。在音乐厅这个空间下,交响乐的创作离不开空间和方向这两大要素。这次讲座使我们受益匪浅。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