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上海音乐学院追思合唱指挥泰斗马革顺

  2015年12月19日,中国合唱指挥泰斗、上海音乐学院指挥教授马革顺在上海华山医院辞世,享年101岁。2016年1月6日,为缅怀马老的学术风范及其精湛技艺,上音举行了马革顺追思纪念活动,同时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一场追思音乐会。

  马革顺出生于南京一个牧师家庭,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1947年赴美研修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大和上音,1956年与杨嘉仁共同筹建了上音指挥系。中国第一本《合唱学》由马革顺所著,五十多年来,他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合唱指挥家,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合唱指挥家几乎都受过马老指点。

  追思活动上,马革顺的学生代表、亲属代表、生前友好,以及多位合唱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回忆了马老的一生。

  五年本科外加三年研究生,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副系主任王燕是跟随马老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生之一。

  王燕感慨,现代社会信息发达,资料也多,但在自己求学的1990年代,上音图书馆馆藏还不够展开近年代作品的指挥教学,马老抓住一切出国机会,尽可能多地买回教学所需书籍,“我当时很高兴,每次他回来都有新作品,但我没注意到他那时已是耄耋老人,每次要扛那么多作品回来很辛苦。他当然不舍得把书寄回来,因为寄的钱可以多买两本书。”

  “马先生不喜欢别人模仿他的指挥动作,他很在意给学生空间,希望学生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动作风格。”王燕回忆,“马先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挥风格、动作模式,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点,他更多是因材施教,学生缺什么,重点补什么。”

  王燕本人从事专业教学多年,常因学生长进不够而苦恼。马老就劝她,教学时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就像跳高,学生能跳一米五,就把标准定到一米六,他努力一下就完成了。王燕回忆起马老当年的教学,“我的确是在没有感到负担的情况下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整个过程没有痛苦,只有快乐。这一方式不仅适用于教学,同样适合指挥排演工作。”

  能把指挥知识详列出来的人不胜枚举,但能让人在不经意的学习中轻松解决掉所有难题的老师,除了马老,王燕再未遇到过,“他随意举一个例子,随口一句玩笑话,都让人豁然开朗,让你不能不佩服他的睿智与精明。深入不难,深入浅出才难。马先生的教学,的确做到了这点。”

  指挥家徐瑞琪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上音指挥系合唱指挥专业,是马革顺手下第一批本科生。当时,指挥专业学生上课是主课老师坐正当中,旁边再配两个钢琴艺术指导,一对三。“马先生对我们每一个曲目,每一个招,每一式都非常严谨。”当时,马老刚摘掉“右派”的帽子,徐瑞琪本以为这些经历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不愉快,“但是没有,他一直非常热情,非常认真地教我。”

  在徐瑞琪的记忆里,马老是严师,也是慈父。她读书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每餐饭都是三两饭配一勺卷心菜,马老总是省出自己的肉票,逢节假日就把外地学生叫到家里包饺子吃,“跟父亲一样。”

  毕业后,徐瑞琪被分配到广州合唱团,1983年,乐团请马老排一台合唱音乐会。“当时他家里有人病得很重,但他毅然决然来了,乐团没什么钱给他,他也乐意。那时他已经70岁了,曲目从古典到现代、浪漫一首首排过来,合唱团在他的调教下马上变了样。”这场后来在广州友谊剧院登台的音乐会在当地引发了震动,“原来合唱有这么多花样,这对广东的合唱艺术来讲完全是一个启蒙运动。”

  后来每次回上海,徐瑞琪都要去看望马老,有时碰到困难还要打电话请教他。即便离开上海多年,马老照样会帮徐瑞琪挑曲目,给她音响资料,告诉她要注意什么问题,“马先生对我来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永远都会记住他。”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