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丽拿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三十五期)作“梁祝的故事”讲座
2018年4月25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及教务处共同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三十五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教授为国音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梁祝的故事》的讲座。讲座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为:《梁祝》的创作背景和“我”对《梁祝》的理解与演绎。
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峥主持,他对俞丽拿教授的社会任职及个人成就作了简要介绍,并表示对俞丽拿教授讲座内容充满期待。
俞丽拿教授首先介绍了《梁祝》的创作背景。在19世纪50、60年代,小提琴作为一个只用来演奏外国作品的西洋乐器,还不太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欢迎。为改变这一现状,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接受小提琴,俞丽拿教授所在的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借鉴前苏联民族乐派作曲家的经验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负责研究“如何使小提琴被中国人民接受?”这一课题。实验小组将一些广为流传的民族器乐曲和民歌移植到小提琴上演奏,这些改编的小提琴演奏曲在人民群众中受到好评,同时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肯定,从此更坚定了努力的方向——“让小提琴说中国话!”。讲到这部分时,俞丽拿教授为现场师生示范演奏了《步步高》《花儿与少年》《二泉映月》3首当时小组改编的作品,皆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在1959年国庆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当时正在浙江深入人民生活下乡的实验小组提出了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向国庆献礼的想法,当时提出3个备选题材:“全民皆兵”、“大炼钢铁”和“梁祝”,其中“梁祝”题材得到了上海音乐学院时任领导的批准与支持,并在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下,邀请当时作曲系5年级的陈钢与熟悉民族音乐的何占豪共同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俞丽拿教授现场演奏《梁祝》,配合讲解故事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她个人对这首作品的处理和演绎。在引子部分,乐队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随后爱情主题出现,像中国诗歌一样,起承转合,描绘了梁祝同窗几载、互生情愫的美好感情。华彩部分主要描绘了祝英台纠结要不要坦白自己女儿身的矛盾心理,俞教授通过细腻而又高超的演奏技法将祝英台内心的矛盾纠结演绎的出神入化。进入呈示部的第2段小快板阶段,小提琴模仿古筝的演奏技巧描绘了梁祝同窗的愉快生活。而第3段“惜别”的旋律,取材于越剧的“十八相送”选段,描绘了梁祝二人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至此,整首曲子的呈示部结束。
随后是发展部,发展部第1段“抗婚”,描绘了祝英台反抗封建礼教婚礼的场景,铜管乐及低音提琴组奏出了以祝英台父亲为首的封建残暴者主题,小提琴则在乐队的伴奏下运用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祝英台的反抗主题。第二段“楼台会”取材于越剧“楼台会”的唱腔。第三段“哭灵”,加入了戏曲的传统乐器“板胡”,运用戏曲“紧拉慢唱”的表演形式,将乐曲推向高潮,小提琴采用戏曲中的“哭腔”演奏了祝英台“哭”和“反抗”的两种情绪。最后,再现段“化蝶”描绘了雨过天晴后,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终成佳话的画面。俞丽拿教授用细腻传神的演奏技法,用小提琴刻画出一曲生动有故事的《梁祝》,现场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讲座最后,俞丽拿教授与现场观众交流并对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精彩回答,同时对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殷切期望。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结束,现场听众依依不舍,纷纷上台与俞丽拿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