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于京君为“国音讲坛”作《我近期的音乐创作》学术讲座
2018年4月20日下午,由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作曲系联合举办的国音讲坛系列讲座第94期在新教学楼403教室举行。作曲家于京君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我近期的音乐创作》的讲座,分享了自己近期的创作作品,并为现场的师生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本次讲座由作曲系作曲教研室副主任朱琳老师主持。
于京君1957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校任教。1980-1982年,就读日本东京音乐大学,随汤浅让二和池边晋一郎教授学习作曲。1985年定居澳大利亚,目前在墨尔本大学和维多利亚艺术学院教授作曲。多次应邀为澳洲ABC广播公司、英国BBC广播公司、法国现代室内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创作作品。其在世界各地先后获得20多次作曲大奖,多次被选入世界各音乐词典及名人录,其中包括格罗夫音乐大辞典以及英国牛津音乐词典等。
于先生将本次讲座的主题限定为“音乐中的引经据典”,所谓“引经据典”是指在音乐创作中摘引前人的经典音乐片段,再运用拼贴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于先生解释到:“摘引”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曲辅助技法,从古至今得到了众多作曲家的重视与青睐,在今天的创作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讲座中,于先生带来了四本他近期创作以及配器的作品集,并细致解读了他在创作中所应用的“摘引”技术。《Cutetudes》这本钢琴小曲集是一本以古典音乐为摘引素材的曲集,“Cutetudes”是“Cute”(可爱的)与“tudes”(练习曲)的拼接词汇。这部曲集是为好友澳籍青年作曲家林可的新生女儿创作,因此难度不大,特别适合作为儿童钢琴教材,其中二十首小曲都具有清晰的描写性与画面感。如《献什么给爱丽丝》就是以贝多芬著名的《献给爱丽丝》的材料开始,剪裁拼贴了十几首家喻户晓的名曲串联起来。再如《双月下的两只天鹅》,是将贝多芬与德彪西的《月光》以及圣桑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四首主题旋律放在一首作品中创作而成。于先生在讲座中对每一首作品的创作材料以及音乐思想进行了细致解析。
同时,于先生还与我们分享了他为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进行单管编制配器的乐队作品。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中有一些是非常宣叙调化的作品,为了使这种情绪在管弦乐队中有所表现,作曲家使用了协奏曲的形式,将旋律给予一个乐器进行演奏,如第十八首、二十四首。在配器中,他常常通过保留和声,改变旋律的音程走向来达到乐队化的语言表达。如第四首作品将肖邦原作品中的二度改为七度,表现一种哭泣的感觉。于先生强调,如何将钢琴化的语言在乐队作品中完美呈现是作曲家在配器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最后,于先生还为我们带来了他正在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采用本杰明·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创作思路,以四首《茉莉花》主题为素材的中国版《青年乐队指南》。
通过聆听于先生的作品与讲解,我们看到于先生对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解,这些理解通过音符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朱琳老师说道,欣赏于先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率真的性格以及自由的精神世界。赵冬梅老师说,虽然于先生谦虚地称自己的改编与创作是一种游戏式的涂鸦,但他们都具有理论的支撑,是很好的音乐作品。在讲座的最后,于先生勉励我们青年创作者要有大胆质疑的态度,要有思想,创作不仅需要才能、兴趣,同时还需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