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雄教授为“国音讲坛”(第95期)作《南音与我的音乐创作》学术讲座
2018年5月11日下午,由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作曲系联合举办的国音讲坛系列讲座第95期在新教学楼503教室举行。著名作曲家吴少雄教授为我们带来一场题为《南音与我的音乐创作》学术讲座。活动由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与兄弟院校的师生以及社会上许多作曲爱好者,共同聆听了讲座。
吴少雄教授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音协副主席,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原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作曲,1991年《中国音乐年鉴》“中国音乐名人”提名、1999年中国文联“中国当代百名优秀文艺家”。创作涉及歌剧、舞剧、交响乐、民族器乐、室内乐、影视舞蹈音乐等领域,主要成果有:交响随想诗《刺桐城》获“丝绸之路”交响乐国际作曲比赛第三名,交响乐《海峡之脉》获文化部第十六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第二名。先后担任“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全国声乐比赛、舞蹈比赛、民乐比赛和第9、10、12、15、17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首届中国歌剧节、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
在讲座中,吴少雄教授以“南音与我的音乐创作”为核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从南音素材的选取与使用这一角度入手,进行讲解分析。他首先带领大家聆听了一首南音传统曲目《因送哥嫂》,并分析他的作品《海峡之脉》与《因送哥嫂》中主题素材之间的关系,吴教授解释到:在我的这首作品中,追求的就是语言的精炼。而曲式上是从唐大曲的结构得到启示,运用慢-散-中-散-慢的结构,展示箫与乐队的呼应,注重内心的表达。而《海峡之脉》的核心语言就是南音,通过核心音列的发展、扩充与变化创作出新的作品。第二,对意象主义、立体主义与干支合乐论进行了详解,他认为:干支合乐论的作曲技术是开放的,它可以严格按照自己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同样也可以结合其他音乐语言来创作。例如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在韦伯恩看来已经是严格的序列,而到了贝尔格那里,已经变成了自由的十二音。吴教授认为,应该让一个理论技法能够兼容,有更大的开放度。西方思维主要是一对一的辩证思维方式,也就是二元论,它是大逻辑与小逻辑的辩证思维,而东方的典型思维是演绎式思维,它通过各个细部来感受整体。
通过聆听讲座,我们可以看出吴教授对于南音文化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南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这次讲座对于大家了解南音音乐、运用传统音乐素材进行音乐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讲座最后,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给与学生勉励,鼓励大家通过这次讲座能够多多了解与学习南音,也希望吴少雄教授以后能有时间再来讲课,多让年轻学生学习南音,感受闽南文化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