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上海音乐学院多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亮相第35届“上海之春”

  上海音乐学院多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亮相第35届“上海之春”

  2018年4月27日,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启幕。本届音乐节确立了“面向世界树自信、面向时代要大作、面向大众觅知音”的整体定位,在内容策划上突出了对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推出了37台主体演出项目,包括33台音乐演出及4台舞蹈演出。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跨界融合作品《笛韵天籁》、歌剧《贺绿汀》、交响乐《王羲之》,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音乐作曲《七月的梅葛》《弦歌·雉朝飞》在本届音乐节上精彩亮相。

  跨界融合作品《笛韵天籁》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竹笛演奏家唐俊乔策划并领衔主演,徐瑛担任编剧导演,特邀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演奏高仿骨笛,并由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乐团、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生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合唱团担任演出。作品围绕竹笛这一民族器乐从骨笛到竹笛的历史演变过程,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从早期先民为了生存向动物展开杀戮,到自觉弃骨笛、取竹笛,用竹之气节、竹之坚韧比拟人所应具备的风骨与不屈的精神,象征着人从低层次地生存追求到高层次的至善、大美的精神境界。该剧力求在推进文化立意、音乐形式、器乐体裁、音乐创作、演奏技法等方面重大创新的同时,打造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质又充分展现重大音乐原创和音乐跨界融合特点的戏剧舞台艺术精品,为我国民族器乐艺术在现代艺术潮流中的发展和民族艺术走向国际交流舞台,做出新的探索。

  歌剧《贺绿汀》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创排。该剧以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的宏大历史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人民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贺绿汀从青年时期开始把个人融入大时代,始终向往光明,奋进不止,成长为时代的歌手、人民音乐家的感人故事。全剧以真实典型事例为主要情节,表现贺绿汀承先启后,融会中西,开辟文化自信和追求卓越的音乐之路。贺绿汀在西洋乐上的造诣非常高,并用外来的技巧创作出中国题材、中国审美的作品。他的《牧童短笛》是中国第一首走向世界的钢琴作品,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歌剧《贺绿汀》在上海国际音乐节公演,不仅向中外观众介绍了贺绿汀的丰功伟绩,发扬他不忘初心,百折不回的铮铮风骨和崇高情怀,更是用歌剧这门世界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演出得到观众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随后,该剧将赴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江苏盐城、贺绿汀家乡长沙,以及武汉、北京巡演。

  在音乐节期间举办的“上海音乐学院教师作品音乐会”上,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叶国辉创作的交响乐《王羲之》,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王甜甜创作的《七月的梅葛》和钱慎瀛创作的《弦歌·雉朝飞》相继登场。交响乐《王羲之》曾于2017年在上海进行了首演,叶国辉教授表示,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名满天下,早在2012年就对《兰亭修禊图》中所描绘王羲之等群贤汇聚的场面感兴趣,创作交响乐《王羲之》是对于《兰亭序》与魏晋文化的进一步理解。王羲之身上的中国文人气质和纵情山水的生活状态,是跨越国界、为人类所共同向往的。王甜甜、钱慎瀛亦继承着上海音乐学院的创作传统,坚持在创作中展现中国文化独特内涵的特性。王甜甜表示,《七月的梅葛》取材于彝族地区人民视为“根谱”的“梅葛”曲调,紧扣梅葛曲调的音高特色与韵律,以交响乐的形式赋予民族民间音乐新的活力。钱慎瀛的作品《弦歌·雉朝飞》取材于中国古典诗歌《雉朝飞》和同名古琴曲,用独特的音乐语言把听众带回到春秋战国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