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中国音乐学院第二期博士后论坛暨博士后流动站全体会议举行

  中国音乐学院第二期博士后论坛暨2018年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全体在站人员会议举行

  2018年6月15日,由音乐研究所、人力资源中心、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共同承办的“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当下——第二期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论坛暨2018年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全体在站人员会议”在我院新教学楼405教室举行。本次博士后论坛旨在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博士后打造学术交流平台,以增进了解,寻找跨学科、跨专业合作。

  院长王黎光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王院长首先阐述了学校博士后招收的原则以及对博士后阶段学术研究定位的理解。他指出,博士后阶段已踏入学者行列,对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有所把握,对于自身的研究领域应当有所规划,希望在座的博士后们能够将“服务社会”的宗旨与中国音乐学院“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方针谨记心中,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坛由音乐研究所所长齐琨教授主持,音乐研究所、人力资源中心、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的负责人,以及在站博士后、部分青年教师、在校博士生、硕士生、部分校外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第二期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论坛共分三场。第一场由齐琨教授担任主持人,赵塔里木教授担任评议人,发言的三位博士后,研究课题涉及中国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由王宇琪与魏育鲲分别以《<校订北西厢弦索谱>与<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曲谱>比较研究——兼谈明清时期弦索调的音乐形态》《国家话语——文化政策介入下的传统音乐》为题进行发言,前者通过对两部北曲弦索清唱《西厢记》乐谱的分析比较,来考察明清时期弦索调的音乐形态;后者则以“文化政策”为切入点,在对1949年以来文化政策的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国家层面对传统音乐保护认识的历时性变化。第三位发言人桑坤则以《卫拉特蒙古琉特类乐器托甫秀尔设品的乐律学分析》为题,通过对制作于不同时期、部落的五个有品托甫秀尔样本的弦长数据分析,辨析托甫秀尔这种卫拉特蒙古族的传统双弦弹拨乐器所蕴含的乐律学特征。

  第二场发言的两位博士后均为作曲技术理论方向,评议人为高为杰教授。首先,王广宇以《马思聪的循环主题》为题进行发言,以谱例分析的形式展示了“循环曲式”在马思聪的《思乡曲》《史诗》,以及《塞外舞曲》中的运用,并分析了这种创作手法与法国乐派之间的联系;魏明则以《基于数理预案和建构的音乐写意方式分析——高为杰当代民乐室内乐<山居>创作路径详解》为题,通过对作品的整体结构设计与创作意图关系、数理预案及构建、音色方案和写意式音乐效果及陈述方式写作四个方面的分析,阐释作品的艺术化构思、归纳其创作路径。

  第三场发言的三位博士后均为中国音乐史专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玫研究员担任评议人。胡斌以《“琉璃琴”辨析》为题进行宣讲,他以世界音乐的视角,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文佛经中的“琉璃琴”与维纳琴、竖琴、匏琴等乐器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林立策以《明清时期可见南音曲谱初探》为题,通过对明清时期尚存世的《明清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文焕堂指谱》《袖珍写本道光指谱》三份资料进行比对分析,以期勾勒出南音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轨迹并厘清一些南音乐语的概念内涵;石林昆则以《元明清乐律学家地理分布研究》为题,对元明清时期乐律学家的籍贯分布进行复原,归纳出元代“南高北无”、明代“南北均衡”及清代“南北两极”的乐律学研究地理态势。

  谢嘉幸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围绕本次论坛自由讨论的话题,即“如何关怀当下学术研究中的紧迫问题”展开,博士后们随之加入讨论。

  此外,上午的会议中,在站博士后人员按照进站时间先后汇报科研工作进展情况。齐琨教授详细询问了每位博士后的课题研究情况,对博士后在站人员的研究课题工作情况分别给予了评价,对出站课题报告的撰写提出了具体要求,督促大家有计划地安排好在站期间的科研工作,高质量的完成科研工作任务。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刘恩娜对博士后人员提出的问题现场进行了解答。

  此次学术论坛不仅展示了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人员的科研能力与阶段性成果,更给予了老、中、青三代学者之间互动对话的机会。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与世界音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中,中国音乐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新时代的音乐理论研究者,如何承续音乐界前辈学人的历史担当和社会意识,深切关怀当下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把握当下、走向未来,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