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主页 > 琵琶 > 琵琶百科 >

琵琶的历史及来源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曲中,大曲有文武之分。文套宜于表现文静细腻、柔和美妙的情趣,如(夕阳萧鼓)、(汉宫秋月)等曲;武套适于表现威武雄健、豪放爽朗的气概,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曲。华氏(琵琶谱)中的小曲亦有文板、武板之称,文板大都是指慢板,曲调比较文静而秀丽;武板是指快板,曲调流畅而活泼。李芳圆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凡例中,论述如何表演文曲、武曲两种不同方法时说,"文曲宜静、宜有余音;武曲宜威、宜雄壮,按板传声,宽紧相间,缓急得宜。所谓宜静、宜有余音,实质上是指弹文曲应注重左手指的推拉吟揉的技巧兴表情。所谓宜威、宜雄壮,是指如何逗用右手指力、腕力的力度与速度问题。当然,表情的强弱、,快。慢,关键在于演奏者如何理解曲情,耆于运用技巧、处理好乐曲的不同意境。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