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作曲,戈洛捷茨基作词,为所作歌剧《伊凡?苏萨宁》中第三幕唱段。作于1836年。歌剧讲述了1613年波兰人入侵莫斯科时,老农民伊凡?苏萨宁为拯救祖国和乡亲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安东尼达是主人公苏萨宁的女儿,在她出嫁的那天,父亲被人抓去带路,这时她唱了这支悲哀而动听的浪漫曲,在她的歌唱中还不断交织着女友们劝慰的副歌,所以这首抒情浪漫曲是由二部曲式和带合唱副歌的分节歌结合写成。
第一部分曲调委婉柔和,充满了离别的哀愁;第二部分则在悲哀中加入了激愤的情绪,作者有意在小调式中融入大调色彩。在结尾部分出现十度大跳音程,紧接着音调又急速下行,表现了安东尼达不安的情绪和痛苦的心情。歌曲慨括了俄罗斯民间的农民哭调和抒情歌曲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