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
主页 > 小号 > 小号人物 >

莫里斯.安德烈(Maurice Andre)胡梅尔小号协奏曲介绍

  莫里斯·安德烈(Maurice Andre)法国著名小号演奏家,1933年生于法国南部阿雷斯。14岁时,莫利斯为了帮助家计曾充任矿工,后来在矿上的铜管乐队里吹奏小号。由于偶然的机会,他接受了专业教育,19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就读,随萨巴利克学习。1953年,安德烈参加了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独占鳌头。此后有时在拉慕鲁管弦乐团任职,有时也跟爵士乐团合奏。

  安德烈(Andre,Maurice)法国小号演奏家。1933年5月21日生于法国南部加尔省的阿莱斯。其父在煤矿工作,是一位很出色的小号爱好者。他在此受完14年的义务教育后,也曾在煤矿工作,学会吹奏小号,并在罗斯贝尔煤矿所属的吹奏乐团演奏,以后又加入阿莱斯管乐团,受到当地小号演奏家M·巴尔台米的指导。1952年他以管乐吹奏团员的身份服完兵役,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沙巴力克学习吹奏短号和小号,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1955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获得大奖。此后曾在爵士乐队以及一些吹奏团工作。后加盟拉姆尔管弦乐团,受到广播公司的器重,开始活跃于演奏会,并多次录音播放。从1963年在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上获优胜以后,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小号演奏家,长期在各地公开演出。他的导师沙巴力克逝世后,他继任为巴黎音乐学院小号教授。他对小号的运用犹如身体器官的一部分,高超的技巧使音乐变得极为流畅。他的音色明亮又扎实,使人改变了对铜管音乐粗野之感的偏见。2012年2月25日,在法国Urrugne逝世。

莫里斯.安德烈(Maurice Andre)胡梅尔小号协奏曲介绍

  莫里斯——安德列是法国著名的小号演奏家,1951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拜萨巴里赫为师,在学院获小号演奏一等奖.1954年首次登台,以后分别任拉穆勒、法国广播交响乐团及巴黎喜歌剧院的演奏员,1967年起任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安德烈使用由塞尔梅制成的四键高音小号,曾在1955年日内瓦比赛和1963年慕尼黑比赛中获一等奖。他的演奏音域宽、耐力强,几乎将全部经典的小号作品录成唱片,是当然的小号演奏权威.

  在当时法国小号界,尚有PierreThibaud和Roger Delmotte两位巴黎歌剧院交响乐团的首席小号与之齐名。不过安德列却掌握了一项新兴事业--灌录唱片。他和法国最大的唱片公司Erato签约,随着唱片的推销和他与卡拉扬及柏林爱乐灌录了海顿小号协奏曲(EMI)。很快地,安德列便走出法国而迈向国际,而Thibaud和Delmotte就远不及安德列一般拥有广泛的国际知名度。而安德列过人的天份也很快地树立起他自己个人的风格,并给予世界小号演奏家极强烈的影响。目前安德列灌录了超过150张以上的独奏唱片,这是一项空前的纪录;而他使用高音小号(PiccoloTrumpet)录制了大量的巴洛克时期小号作品,其高亢明亮的音色使其他的小号手深深着迷而竞相模仿,使得1950年以前巴洛克时期小号作品的演奏风格逐渐消逝蜕变。而今日小号在巴洛克作品的演奏风格不论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皆师法安德列的演奏风格为典范,连带使高音小号在二次战后大为流行,其影响之巨令人瞠目结舌!而安德列宏大明亮的王者音色也为他博得了小号皇帝的美称!

  安德列在80年代初曾短暂地担任巴黎高等音乐院的小号教授一职,培育出如GuyTouvron(目前在RCA唱片中,为RCA唯一的小号独奏家,任教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Bernard Soustrot,Eric Aubier(巴黎歌剧院小号首席),ThierryCaen(电影大鼻子情圣中配乐的小号独奏)……等多位杰出小号手。其优美的音色,惊人的技巧与广泛的曲目使安德列成为法国小号演奏家的代名词。目前在巴黎有安德列国际小号大赛(十年举办一次),隐然有取代日内瓦,慕尼黑,布拉格之春等小号大赛,而成为最高级的小号大赛趋势。

  法国著名小号演奏家,1933年生于法国南部阿雷斯。14岁时,莫利斯为了帮助家计曾充任矿工,后来在矿上的铜管乐队里吹奏小号。由于偶然的机会,他接受了专业教育,19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就读,随萨巴利克学习。1953年,安德烈参加了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独占鳌头。此后有时在拉慕鲁管弦乐团任职,有时也跟爵士乐团合奏。他取得的一切成就,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他是一位不畏艰难、力争上游的演奏家。安德烈使用由塞尔梅制成的四键高音小号,曾在1955年日内瓦比赛和1963年慕尼黑比赛中获一等奖。他的演奏音域宽、耐力强,几乎将全部经典的小号作品录成唱片,是当然的小号演奏权威。

  莫里斯·安德烈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他是一位不畏艰难、力争上游的演奏家。安德烈是一位天生的音乐家,每次表演小号独奏都是那样的令人神往。他的技巧是出类拔萃的,那优美的圆滑音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任何乐曲,一到他手里,就会变得生动无比。他在演奏中巧妙地注入了自己的整个心灵,凭着他的“二度创造”,观众们感受到了音乐的乐趣。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