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曲目是G调的上下属关系调C与D,如:《川江韵》C、《天山诗画》D、《川江音色》C、《黄土情》D、《觅》C、《欢乐的火把节》C、《云雀》C、《流水欢歌》D、《节日的天山》D、《土耳其进行曲》C、《四小天鹅舞》C、《将军令》D、《情思》C 、《鹰蛇斗》C、《欢乐的新疆》D等。
从上述这些曲目中便可一目了然的看出中国扬琴的曲目多为G或它的上下属关系调C、D。因此有的扬琴大师称中国扬琴是大G调扬琴,这话有一定道理,也说明中国扬琴(目前普遍使用的402型)主要演奏G调或一部分C调、D调,在调门上适用的范围很窄。
扬琴的课堂教学必须与演出实践相结合。从目前音乐舞台演出的曲目来看,我们有必要好好透析一下扬琴在设计上的‘病症’,好好的理顺一下扬琴结构设计与音位设计的思路,才能使中国扬琴的教学与演出步入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
在上述列举的扬琴名曲中,调门单一,多为G或G的两个关系调,然而在社会演出的多调组合曲目中,402琴往往无法完成任务,譬如,一个大型民族音乐综艺晚会,有民族器乐曲(独奏、协奏、伴奏、合奏)地方戏曲音乐、中外名曲联奏、民族歌曲、民族舞曲等,如果都需要扬琴出场,一气呵成的演奏、一连串的转调,402扬琴就会面临极大的困境。这种困境你不能怨天尤人,你能怨作曲家吗?你能怨晚会的音乐编导吗?只能说是402扬琴本身结构的设计不合理、音位排列不合理所造成的。402琴进入上世纪末以来,跟不上时代音乐发展的趋向已经显露出来。音乐作品必然朝着多元化的风格、多转调的方向发展,这是不以扬琴教育工作者和扬琴演奏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扬琴的发展必须适应作曲,不能用扬琴来约束、限制曲作者的艺术发挥,更不能让音乐编导根据402扬琴的局限性来安排音乐节目。402型扬琴由于结构所限,致使转调变得很艰难,虽然在曲始之前可以靠‘小推车’把某一个调的音阶调准,但要靠这个调整方法而一劳永逸地把整场音乐会所有曲目伴奏的任务完成,那是绝非可能的。
扬琴在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戏曲、地方曲艺中是主要伴奏乐器,假如为一个戏曲联唱板块伴奏,你可以看一下402琴能否担当重任?节目是这样串接的:D调的评剧《水乡三月风光好》转F调的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再转C调河北梆子《大登殿》,再转降E调的豫剧《朝阳沟》再转到川剧E调的《长生殿》,再转到降B调的越剧《孔雀东南飞》,要想把这个组合的曲目完美的伴奏下来至少要三个演奏员使用三台扬琴才行。#p#分页标题#e#
笔者多年在大连市歌舞团从事扬琴演奏专业,身感其琴在转调时使用‘小推车’并没有真正解决快速转调的难题,而往往有些大型综艺晚会使用402琴在演奏中间根本来不及调整半音,那么你为这个曲目的伴奏就会搁浅,难道你不觉得尴尬吗?我从多年的演出实践来看,对402的音位格局感触很深。自2006年后我换用了一台唐山贵军601扬琴,虽然这台琴也是由402的板本发展而来,但是由于左侧多了一排高音码,音位设计的合理性得以发挥,所以在扬琴演奏中得心应手。使用601琴不仅可以出色的完成传统的扬琴独奏曲和所有民族器乐曲、戏曲、曲艺的伴奏,还能游刃有余的完成转调频繁的、风格各异的中外名曲联奏,笔者在剖析扬琴的几种音位设计时感到沈音刘寒力先生与唐山潘贵军先生合作设计、生产的601扬琴(音位图如附图2)很有特点,除了有很高的稳定性之外,另外就是它的音位设计有两大优点:一是演奏高音音位如同中低音位一样快捷、方便;二是兼顾了目前扬琴演奏界常用的曲目演奏特点,为提高扬琴教学质量和演出质量奠定了基础。再有,辽宁的沙长春先生利用唐山贵军601琴进行的两种尝试性音位设计(如图3、图4)很有前瞻性,图3是针对扬琴未来发展而设计的纯十二平均律型,特别适合各类伴奏演出和转调频繁的中外名曲,尤其是女子乐坊演奏的新潮曲目有着妙不可言之感。图4也是纯十二平均律型,最左侧高音码位的定调做上移位处理与左侧第二高音码排平行形成小二度半音阶递进关系,因而演奏半音阶急速递进的曲目特别轻松、自如。笔者认为图3、图4的音位设计在十二个调中的演奏都呈现‘同一律’技法,特别适合教学与绝大多数独奏曲目的演奏,而对于频繁转调的伴奏那就是扬琴演奏中的“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