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号
主页 > 圆号 > 圆号百科 >

圆号历史与渊源,详解圆号的发展史的来历

  圆号历史与渊源,详解圆号的发展史的来历

  对于乐器来说,它的性能比造型有更大的意义。在法国,直管、或者弓形的号角也演变为现在圆号的外形,尽管它由于没有任何活门(活塞、侧孔),只能发出自然音列中的少数音,人们仍正式称其为“自然圆号”,以区别于号角和现代圆号。

  17世纪自然圆号的号管盘旋两圈。据说,当时用不同的泛音管可以吹出狞猎所需要的31种不同的信号,可以用特定的号声来描绘所见到的动物种类、大小、甚至动物的颜色。此外,还有表示传递、追逐、呼救、狞猎完毕等信号。在狞猎出发前及猎后归来时,由二至八个猎手组成的原始吹奏乐队所吹奏的号声,含有重要的音乐要素。这些流行的狩猎曲调和号声是乐队使用号角的直接原因。

  作曲家卡瓦里·吕利在他们的少数几部歌剧的狩猎场面中,最早使狩猎号角与其他乐器一起合作演奏,这种做法一直延续了200多年,乐队使用的就是自然圆号(法国狩猎号)。大约1705年,德国作曲家凯萨·雷因哈弟(Keissr Reinhard)在他的歌剧作品中独立使用圆号,意大利作曲家史卡拉第·杜曼尼可(Scarlatt Domenico)1714年在他后期作品中也用了圆号,次年亨德尔(Handel)在《水上音乐》中使用了两支圆号,约翰·瑟巴斯倩·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也在众多的清唱剧和1721年写的第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作品中使用它,至此圆号就成了乐队不可缺少的一员了。在这200年间,自然圆号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1715年之前,圆号只能吹出本调的固定泛音,要演奏不同调性的乐曲,必须调换相应调性的自然圆号。

  约1715年,在维也纳出现了在号嘴的入口处调换弯管(定调管)的圆号。即根据乐曲的需要,把不同长度(有大三度、小三度、四度、五度、大六度、小六度、小七度、八度、九度的)的圆形定调管插入号嘴入口处以延伸管长的方法改变乐器的基音。在亨德尔、巴赫、海顿的早期作品中都用了这种圆号。

  1750年,德累斯顿宫廷乐队的圆号演奏家安特姆·约瑟夫·亨佩尔(Antom Joseph Hampel)发明了“阻塞”(Stopping)吹奏法,这是一种将右手伸进圆号出音口,靠手的位置变化和气息的控制,吹出音阶各音的方法。这样,中音以上的音域不再需要调换定调管。为了便于使用“阻塞”吹奏法(人称“手号”),亨佩尔将圆号口朝天的习惯改为向右手的方向,亨佩尔的这一变革在圆号的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上述弯管、导管以及其他技术上的改革都发生在18世纪。但是,只有在19世纪发明了活塞以后,圆号才获得了真正的解放。1818年,有两位西里西亚人,海因里赫·斯托尔泽(Heinrich Stolzel)和弗利德利赫·布鲁迈尔(Friedrich Bluhmel),发明了活塞式铜管乐器,第一次把活塞装置用在圆号上,当时只设计了两个上、下运动的直升式活塞。大约1830年,在维也纳又出现了左右运动的回旋式活塞;这样,到1835年时终于制造出了三个活塞的定型圆号,直到现在。

  1835年,法国作曲家哈勒威(Halevy)和德国作曲家舒曼(Schumann)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第一次使用了活塞圆号。而真正脱离手号系统的音乐作品,则以舒曼1849年为F调圆号而作的《慢板与快板》(Adagio and Allegro for horn in F)为标志。大约在1900年,德国的格鲁斯比(F·Kruspe)发明了降B调和F调两个基调的有四个活塞的圆号,这种圆号声音比较亮、音比较准、发音比较容易、吹高音也省力。

  1914年美国的圆号演奏家杉索尼(Lorenzo Sansone)为了方便阻塞音的演奏,在原来四个活塞的拇指活塞旁又设计了一个可降低半音的活塞键。

  在20世纪中,仍有许多演奏学派的发展以及乐器制作技术上的改革。包括使用新型的合金和塑料来制造圆号。还出现了三排圆号和特高音圆号。确立了F调和降B调的双排圆号为管弦乐队的标准乐器。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