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知识
主页 > 乐理知识 > 乐理教学 >

二、与自然有关的音乐作品

  乐音、音乐均源于自然,在自然又赋于音乐家以无尽的创作灵感。从古代到今世,从东方到西方,有多少著名的音乐家被自然之美激起一泻千里的创作灵感,又有多少音乐名作把丰富多姿的自然美景融于动人心弦的音符之中。自然的赠予与人的第二自然的回赠,本身就构成一首动人的音乐史诗。
  
  在西方,早在巴罗克时期,亨德尔(1685—1759)就写了《水上音乐》,在他著名的清唱剧《弥西亚》中则有《田园交响曲》。浪漫时期与自然有关的音乐作品更是数不胜数,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的《蓝色多瑙河》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这乐曲以园舞曲的形式表现了美丽的多瑙河诗一般的意境。而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则以音乐的诗句写出了一年四季自然景象,从初春生机盎然的雪松草到冬日那一望无际的大雪原。
  
  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这个时期的音乐被称作“新音乐”,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纪,作曲家的观念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把“调性”当成一个重要的结构因素,他们的作品中节奏也变得比以前复杂,并将不和谐的统统作为表现工具。但形式上的这种种变化丝毫没有影响音乐中“自然”这主题的重要地位,我们随手便可拈来新音乐时期中与自然有关的各种作品,如德彪西的《大海》,拉威尔的《水的游戏》,兴德米特的《世界的和谐》或称《宇宙和谐》等等。
  
  以自然为主题作乐并不分东方、西方。从中国古曲、民间乐曲以及作曲家的作品中都不难举出许多与自然有关的曲目。从《高山流水》到《春江花月夜》,从《二泉映月》到《平湖秋月》,从《雨打芭蕉》到《百鸟朝凤》,无不与自然有关,就连许多曲牌的取名都和自然有关,比如:《鹧鸪飞》、《一枝花》、《寄生草》等。
  
  好了,以上事实已足以说明自然是如何激发着作曲家的灵感,又深入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与自然有关的音乐世界,让我们还是进入音乐所创造的“第二自然”之中,去领略那里的高山、流水、花、草、树木、走兽、飞鸟,以及春、夏、秋、冬吧。
  
  (一)音乐中的流水和高山
  
  在描写与自然这个主题有关的音乐作品中,涉及“水”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这多半是因为流水不仅是一种视觉能感受得到的美丽景色,也是听觉能捕捉得着的悦耳音响。这种声色交溶的自然景色很易激发起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无论是那清清的山泉、静静的小溪、平如镜的湖泊,还是那奔腾不息的河流、直泻而下的瀑布、波涛汹涌的大海都会以种种方式化作跳动的音符,绘出一幅幅音乐的图画。
  
  最古老的与水有关的音乐作品是哪一曲,现已无从考证,但中国的古曲《流水》至少可算得上其中之一。这曲原本是古琴曲《高山流水》①中的一段,现所传的谱是从《神奇秘谱》这琴曲集中得到的,据这曲集中所说的“《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这里只谈《流水》。《流水》一曲现流传较广的是四川琴人张孔山的传谱,载于《天闻阁琴谱》中,据人说,张孔山以其超人的琴技,特别是“七十二滚沸”的奏法,描写了流水的奔腾澎湃。
  
  如果说《流水》一曲描写的是流水的动态,那么瞎子阿炳(华彦钧,1893—1950)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则描写了流水的静态,听着二胡的演奏,你会觉得自己仿佛来到了清清的泉边,看见泉水静静地流淌,明月在其中映出倒影,这水月交融会引起你无穷的遐想。
  
  《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管弦乐曲也有水、有月,但给出的是又一种意境,这乐曲由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也有人称作《浔阳夜月》,在这乐曲中既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的水月交融的静态,又有白居易《琶琶行》中所描绘的流水澎湃之动态:“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杂乱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最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一曲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有趣的是白居易这诗中所应用的描绘也均借助于自然音响。
  
  古筝曲《渔舟唱晚》,也是与水有关的,但水面上多了些渔舟。不过自然原本是要人来欣赏的,而人在自然画图中,有时也能为自然增添上几分光采。请大家设想一下,在那静静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水面上一只只渔舟归航,鱼儿在舟上跳动,渔人在舟上唱起了渔歌,难道不正是一幅美丽无比的自然画卷吗?
  
  是河水哺育了人类文明,世界各大文明古国无不在大河边发源:中国的黄河、长江,印度的恒河,埃及的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等等。当代的一些强国文明的发展也与河流相连,如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美利坚的密西西比河,英国的泰晤士河等。流水与人类文明相连,流水中的诗情画意也中外相通,各国音乐中都有不少与“水”有关的传世之作,特别是欧洲的“水”,由于近世音乐家多出于欧洲,几乎欧洲的条条河流都进入了音乐作品之中。
  
  在关于河流的音乐中,流传得最广的恐怕当属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了,几乎在每个舞会上,人们都会合着这首舞曲翩翩起舞,而它的主旋律135|5—5|5……,凡懂点音乐的人几乎都能哼出。据说施特劳斯是根据匈牙利诗人贝克(1817—1879)歌颂多瑙河的诗篇的意境写出这首圆舞曲的。但是,如果这位作曲家没有亲身领略过多瑙河的自然美,他的心灵决不会与贝克的诗篇发生共鸣,这诗篇的意境也不会通过这位作曲家的手,化作那动人心弦的乐符流传至今。
  
  美丽的莱茵河也是音乐家们偏爱的主题。舒曼的第三交响曲的标题是《莱茵》,舒曼是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城完成此曲的。莱茵的风光,莱茵地区的民间传说,给舒曼以极大感染,促使他写出了充满莱茵河传奇色彩的《莱茵》之曲。
  
  可以说每个国家都有由自己的河流引发出的音乐作品。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1824—1884)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之第二首写的便是家乡的河流——伏尔塔瓦河。这是条小小的支流,最后汇入易北河中。它的名称其他国家的人并不熟悉,但对斯美塔那来说,伏尔塔瓦河哺育了他,也孕育了他的音乐作品。斯美塔那这套曲由六首交响诗组成,其中五首与捷克自然景物有关,除了伏尔塔瓦河,有波希米亚的平原与森林,有布拉格附近的布兰尼克山,还有捷克的古城堡和古代城市。
  
  关于河流的音乐有着各种风格,现代英国作曲家兰伯特(1905—1951)作的《格兰德河》一曲,将爵士乐风味和古典音乐相融合。乐队编制不用木管,而采用爵士乐中的打击乐器,并将女低音独唱、合唱、钢琴与乐队合奏结合在一起。
  
  俄罗斯的著名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则把自然与人结合了起来。让自然流淌的河水作为历史的见证,诉说人民的苦难、希望与欢乐的憧憬。
  
  水流千里归大海,大海无边无际,大海里的波涛翻滚都给人无穷的乐思。德彪西题为《大海》的交响诗以他独特的印象派风格,描述了从黎明到中午的海上风光,海上那浪花的游戏和风与海的对话。现代英国作曲家伏昂·威廉斯(1872—1958)则借助美国诗人惠特曼关于大海的诗篇写了《大海交响曲》,不仅描绘了那翻滚的《海浪》(第三乐章),那《海与船的歌》(第一乐章),还写了人在《夜中海滨独步》(第二乐章),和海上的《探险家》(第四乐章)。
  
  大约是由于英国紧靠海的缘故,所以海对英国作曲家有特殊的感染力,一位叫埃尔加的作曲家还用音符为海绘出了一幅幅“海景图”。这以《海景图》为题的音乐作品,是包括五首歌曲的声乐套曲,在埃尔加笔下,大海是宁静的。这里有“安睡的海洋”(第一首),有“生长珊瑚的地方”(第四首),有宁静的“海上安息日之晨”(第三首),以及“游泳者”(第五首)。
  
  山与水紧相连,水借山势而一泻千里,山则因水色而更显得明秀,所以中国的古曲“高山”、“流水”连成一曲。西方作曲家则有不少专门写山的作品。这里的山有仙女们聚集的仙山,如英国作曲家巴克斯的《在仙山中》,也有现实中险峻的山峰,如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诗。施特劳斯的这首作品描写了登山者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情境,有“夜间”、“高攀”、“险境”、“山巅”等十二个段落,还大量应用了不协合音,并使用了模拟风声和窗鸣的音响,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近代法国作曲家玛蒂侬(1910—1976)亲登阿尔卑斯山顶,写下了以《山顶》为标题的第四交响曲,卷首还有这样的诗句:“奋力登高山,遑遑何所寻?宇宙先驱者,但求遇神圣。世事多忙碌,安得此纯真!”这诗句充分表达了音乐家希望复归大自然的心情。
  
  山有不同的风貌,写山之曲也有不同的风格。美国作曲家格罗菲(1892—1972)以交响组曲的形式写了《大峡谷》这游记音乐,描写了清晨太阳照射在峡谷的悬崖断壁间的奇景:阳光在荒漠上辉映出变化不定的色彩,山谷中有崎岖的荒径,驴子在荒径上踽踽前进;太阳落山,晚霞辉映,突然间电光闪闪大雨倾盆;最后雨住云消;托出明月,皎皎清光照耀美丽的峡谷。法国作曲家丹弟(1851—1931)则以交响诗形式描绘了《夏日山中》。乐曲是根据法国作家庞普路纳的散文诗写成的,描绘了夏日山中的清晨、中午和黄昏的景色。无独有偶,求斯特与山有关的作品《山中所闻》也是交响诗,其构思同样是根据文学作品——雨果的诗,这诗反映了雨果面对自然界的凝思。中国作曲家则用自己的独特风格在音画《黔岭素描》中描绘出中国的山色,中国作曲家的“民族音乐之笔”,描绘出贵州特有的石骨嶙峋、暗河与熔洞相伴的地貌(地质学中称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
  
  (二)音乐中的花草树木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绿草茵茵、绿树成荫,到处生机盎然,即使是秋风萧瑟,或是大雪纷飞,也有那笑向秋风的菊花和傲对冬雪的松梅。花草树木不断引出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也给音乐家以无尽的音乐灵感。
  
  论花,柴可夫斯基《花的圆舞曲》(胡桃夹子组曲)中的最后一组,是脍炙人口的花的曲目。这作品以圆舞曲的轻快节奏,和优美动人的旋律,使人仿佛回旋于万紫千红的花丛之中。可与这作品相比美的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875—1937)的《花之语》(又称《高贵而动情的圆舞曲》),还有由美国诗人鲁宾逊(1869—1935)的诗篇《不谢之花》激发出的莫里斯的第三交响曲,它有时也称作《不谢之花》。
  
  和草原有关的当首推俄国作曲家鲍罗廷的交响诗《在中亚细亚大草原上》。它的浓郁的东方色彩和迷人的旋律,把人的思绪引入一望无际的中亚草原之中。没有绿草如茵不能衬托出繁花似锦,而草原又使人联想起同样是绿色的森林。森林与森林不同,巴克斯的《十一月的树林》写的是秋风瑟瑟落叶飘零,萧斯塔科维奇的合唱《森林之歌》与之相反,以生气勃勃的音符唱出让大地披上绿色森林外衣的欢愉情绪。斯美塔那的《波希米亚的平原与森林》(《我的祖国》交响诗套曲之四)激荡人们怀古之情。中国作曲家刘敦南的《山林之歌》则以中国风格的音乐语汇写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至于描写田园风光的乐曲更是数不胜数,亨德尔的《田园交响曲》是他清唱剧《弥赛亚》的一部分,以田园的幽静衬托耶稣诞生在农家马厩中,巴赫的《田园交响曲》与亨德尔的作品异曲同工,同样是以耶稣诞生为背景的清唱剧中的一段,采用了牧歌的曲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完整的交响乐,在田园风光中加入流水声、风声、雨声和牧人的歌声,罗桑恩的《田园》是他第二交响曲的别名,作者自称,此曲源于他乡居生活的感受。英国的伏昂·威廉斯也有首交响曲(第三交响曲)以田原为名。曲中描述了青山环绕、花草错杂、和风拂面、鸟雀高鸣的景象,还加入了无词独唱。
  
  (三)与动物有关的音乐
  
  不仅自然界的湖光山色,潺潺流水、密密的丛林无一不激发着作曲家的灵感,就是那空中的飞鸟,林中的走兽、水中的游鱼也会激发出作曲家的无穷乐思。
  
  最为人所熟知的与动物有关的音乐无疑要数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了。这乐曲作于1886年,是由两架钢琴和九件乐器奏出的室内乐组曲,全曲一共十四乐章,更确切地说是十四首乐曲形成套曲:1.引子与狮王进行曲;2.母鸡与公鸡;3.驴群;一群急驶的动物;4.乌龟;5.象;6.袋鼠;7.水族馆;8.长耳朵的角色;9.林中杜鹃;10.鸟舍;11.钢琴家;12.动物化石;13.天鹅;14.终曲。
  
  从这首套曲中,我们不仅能领略作曲家那充满灵感的创意和娴熟的作曲技巧,还可体验到作曲家对这种动物活动习性的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把握,每首乐曲中,我们都能领会到作曲家如何以他那高超的点睛之笔形象地刻划出要表现的动物之神态。狮是兽中之王,狮子的进行曲节奏庄严,极有王者的气派,为描述象那缓慢沉重的步伐,圣·桑让低音提琴奏出声音轻重、节奏缓慢的音乐主题。袋鼠的乐曲轻快,用了与休止符交替进行的、带装饰音的跳音,像袋鼠一样有跳跃性。《水族馆中》这首乐曲也很有特色,圣·桑应用了充满流动、色彩多变的音乐音响,让人仿佛看到各种水族生物在水中自在遨游,鳞光闪烁。
  
  长耳朵的角色有一半是拟人,讽刺音乐批评家,曲中以戏谑的形式模仿驴叫,用竖笛模仿林中杜鹃的啾啾鸣声,同样是拟声,但旋律悦耳动听,这套曲的《天鹅》为终曲前的最末一曲,由大提琴和两架钢琴来演奏。乐曲平静舒缓,旋律优美动人,使人仿佛看到美丽的天鹅以高雅姿态昂首遨游于水中的情景。
  
  海顿也曾以音乐为动物画像,他的《青蛙四重奏》以相邻二弦交换奏出同音,声似蛙鸣。而《云雀四重奏》则让小提琴奏出云雀的鸣啭。舒曼题为《蝴蝶》的十二首钢琴小曲,色彩缤纷,如一群蝴蝶,故得名。《野蜂飞舞》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歌剧的幕间曲。在这故事中,王子变成只野蜂,飞来飞去,叮刺那些讨厌的人。乐曲的旋律如野蜂嗡鸣飞旋,就连《蜘蛛》这既无声又无色的昆虫,也成了音乐中的一个角色,法国的鲁塞尔写了首名为《蜘蛛的盛宴》的交响组曲,全曲共分五个乐章,描写在公园中夏日午后,一群蚂蚁在搬运花瓣,蝴蝶在旁翩翩起舞,旁边一只蜘蛛则张起了蛛网,一只蝴蝶投入蛛网。太阳西沉,小生物蜉游大量卵也一个个进入蛛网,成了蜘蛛的美餐。有趣的是,这乐曲的作者鲁赛尔所以创作此曲是因为读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生活的研究》后,产生了创作灵感,也可说是受了自然的激发。
  
  这些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中,人都退陷在后,就连歌剧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童话剧《狐狸》,局中角色也全是动物:狐狸、猪、山羊、公鸡。圣·桑作品中的长耳朵是以象征性手法描写人,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夫却独出心裁,把人作为一个角色写入他以动物为题材的交响童话《彼得和狼》。
  
  这首交响童话描写少先队员彼得在一些善良小动物的协助下,机智勇敢地捉住了凶恶的大灰狼,在这为儿童所作的音乐作品中,为了让孩子们易于捕捉角色的特征,作曲家让每个角色都具有自己的音乐形象和独特的音乐主题,并分别由一件或几件乐器表示。比如:用长笛表现小鸟,鸭子用双簧管表现,表现大灰狼的是圆号,表现爷爷的是大管,而主人公彼得则用弦乐代表。人物的旋律特征也很鲜明:三支圆号齐奏,以描绘大灰狼的贪婪、狡猾;彼得的音乐旋律轻快、节奏有跳跃性,用以勾画出一个可爱、活泼的少先队员形象。最后以激昂的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猎人的射击。有趣的是,当彼得、爷爷和猎人扛着狼走向动物园时,人们不仅能听到小鸟的兴奋歌唱,还可隐约听到狼肚子中被吞食下的小鸭子的悲哀的呻吟。
  
  (四)与宇宙有关的作品
  
  人类对宇宙的思索最早是以神话史诗的形式体现的。这些史诗大都伴有音乐,因此说许多民族最早的音乐作品是史诗,而史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是开天辟地、宇宙起源是决不会过份的。荷马是位古希腊的盲歌者,他唱出了一首首至今脍炙人口的希腊神话传说,这神话以宇宙起源为开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也往往以史诗形式保存至今。在这些故事中同样有宇宙的起源。
  
  在文艺复兴以后,人类对宇宙的思索方式从神话转为科学,它对音乐的影响照旧,只是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前面曾讲过,开普勒从《和谐的序曲》这首古老乐曲中得到启发提出了他“宇宙的和谐”的科学思想,他的宇宙和谐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了音乐家,把“和谐的宇宙”作为音乐作品的主题。兴德米特(1895—1963)就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个。和开普勒一样,兴德米特也是个德国人,他14岁时进法兰克福音乐学院,1915—1923年任法兰克福歌剧院首席乐师,1927年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教授,希特勒上台后他离开德国,于1937年辗转到了美国,战后往返于欧美之间。他倾向于无调性音乐,但又不同意十二音体系的作法,认为违背了美学原理。
  
  交响曲《宇宙的和谐》是兴德米特的代表作之一。这个作品也有人译作《世界的和谐》,因为在结语中Welt一词既可作“宇宙”又可作“世界”理解,不过具体对这个曲目理当译作“宇宙”才切合主题。交响曲共分三个乐章:一、乐器的音乐;二、人的音乐;三、宇宙的音乐。后来兴德米特又把这交响曲发展为描写开普勒生平的歌剧,由作曲家自撰脚本,剧中描述了这位发现行星运行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基础的伟大科学家的一生。
  
  霍尔斯特(英1874—1934)的《行星组曲》,也有的人译作《行星》,是与宇宙有关的又一作品,这是首交响组曲,作于1915年,描述太阳系的行星。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这乐曲用七个乐章,描述除地球和最遥远的冥王星外的七大行星。此外每个乐章都有一个拟人化的副标题。这七乐章分别是:1.火星,战争发动者;2.金星,和平使者;3.水星,插翅信使;4.木星,欢乐使者;5.土星,老年使者;6.天王星,巫士;7.海王星,神秘主义者。这里火星和水星的拟人化标题源于罗马神话,火星原文为Mars,原是战神之名,而水星Mercury原是罗马神话中的传信使,头带插翅盔,脚踏飞行靴。其他各星则是作者的想象,每一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化的音乐形象。比如《战争发动者》用铜管乐的强烈吹奏来表现,《和平使者》的音乐则平静而缓慢。《欢乐使者》一曲气氛欢乐,《巫士》则以低音部为主,以象征巫术的深不可测。
  
  太阳系原本只是宇宙的很小一部分,到了现代,人们对宇宙的概念有所扩大,关于宇宙的音乐自然也不能再只限于太阳系。美国作曲家克拉姆(1929—)的作品《大宇宙》就是这样,它又名《黄道十二宫》,这是一个钢琴幻想曲集,第一集作于1922年,由十首幻想曲组成,每一曲对应十二宫中之一宫,写到这应把黄道十二宫解释一下。黄道是地球上的人所观察到的太阳在一年间位置变化所画出的大圆圈。为了标识太阳在这大圆圈上的位置,天文学家把黄道分成了十二段,每一段都用这段中的一个星座来命名,这十二个星座分别是: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和双鱼,这些星座名多半与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有关,克拉姆的幻想曲自然是以它们命名。1973年克拉姆出了作品第二集,依旧照以上所说顺序绕黄道转了一圈。这位音乐家是个典型的现代派,他创作手法颇为奇特,常使用乐器音域范围的两端:极低音和极高音,或者是应用声乐中的尖声怪叫。他用的乐律也比十二律分得更细。此外,他还应用一些特殊的音响,比如在钢琴弦上夹上布块、纸片、链条,让音色起变化,或者干脆用手或物件直接去“拨”钢琴的琴弦等等。这样一来,在多数人听来这作品很不悦耳,但又的确表现了宇宙间光怪陆离的变化。
  
  与“宇宙”相并列的主题是宇宙的发展与变化。法国作曲家米约(1892—1974)为独幕芭蕾舞剧《世界的创造》所作的音乐表现了这个主题。舞剧开始于混沌初开,巨神主持创世规划,接着是杂乱的物质开始运动,树木生出,动物生长。在动物的集体舞蹈中忽有两个肢节相连的形体从地中涌出,接着所有的物体化作人形乱成一团。最后众生隐去,独留夏娃和亚当,人类世纪从此开始。米约的音乐创作吸取了爵士音乐的营养,并以之作为基调。这独特的音乐语汇很好地表达了创世过程中光怪陆离的变化。
  
  除上述作品外,本世纪有位匈牙利作曲家名叫巴尔托克,出了本钢琴曲集《小宇宙》,虽名叫宇宙,集子中的曲目并不以“宇宙”为主题,事实上,这里是以小宇宙比喻音乐世界。钢琴曲集的风格是本世纪的新音乐派,全部应用全音关系。曲集从简单的五指练习开始,逐渐由浅入深,引入奇异的节奏、多重调性,最后是复杂的匈牙利风格舞曲。它象征着音乐小宇宙和世界大宇宙一样奇妙复杂。
  
  (五)与气象有关的音乐
  
  在大地山川与日月星辰之间是蓝天上的风云变幻,时而晴空万里、和风拂面,时而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无论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还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夏日景象,都可以激发人的音乐灵感,创造出与气象有关的作品。德彪西的交响曲套曲《夜曲》的第一曲写的就是气象现象——云。对这首曲子,德彪西自己是这样写的:“天空永恒不变的景象,缓慢而庄重的云彩的进行逐渐溶入白色渲染着的灰暗的痛苦之中”。①在这作品中,德彪西应用了高音木管吹出柔美的乐声。它既重复又有变化,使乐中之云和天上之云一样变幻不定,让人难以捉摸。
  
  肖邦的《a小调钢琴练习曲》,别名是《冬之风》。这乐曲中右手反复弹奏——固定音型,使人听起宛如冬日那瑟瑟寒风。风与雨相连,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被称作《雨点前奏曲》。肖邦作此曲时正旅属地中海西部的马略卡岛。他听到雨点敲击屋顶的嗒嗒作响有感,写下了这首前奏曲。作品中肖邦的连绵不断的Ab模仿雨点之淅淅沥沥,故以雨点为名,与雨相关的还有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七十六号,这曲子被称作《雨水奏鸣曲》。该乐曲最末一乐章引用了音乐家本人所作之《雨水歌》的曲调,歌词乃是德国作家格罗特所写,歌词是这样的:“雨声淅沥忆起我旧时歌曲。每当屋外细雨,我们在门前同唱此曲。能否再闻此歌声,伴随一样的雨声,在我纯洁的童年,它曾湿润过我的心灵。”词是雨水,钢琴伴奏也以连绵不绝琴声象征淅沥的雨声。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中有《暴风雨》乐章,而他的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的别名就叫《暴风雨》。据贝多芬传记撰写人兴德勒说,该作品反映的是莎士比亚《暴风雨》一剧中的情境。暴风雨当然和细雨不同,《暴风雨》秦鸣曲开始时那急促的旋律进行则确实有风狂雨骤的气势。
  
  不过最能激发音乐家乐思的自然现象莫过于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不少著名音乐家都写过以“四季”为题的套曲。格拉祖诺夫(俄,1865-1936)的《四季》原是一独幕芭蕾舞剧的伴奏曲。这剧每季一景:先是冬季,描写冰、霜、雹相聚,嬉戏于雪花之中;接着地神到来,烧起树枝,于是大地转暖,冬季隐去,和风、鲜花、鸟雀随春天来到,并在阳光下欢舞;入夏后鲜花铺大地,处处五谷丰登;夏过秋至,秋风瑟瑟,落叶飘飘,星光闪烁,透过林梢……。后来格拉祖诺夫又将乐曲抽出,编成一部同名交响诗。美国作曲家哈德利(1871—1937)所作的《四季》是交响曲(即他的第二交响曲)。全曲分四乐章,每乐章代表一个季节,也从瑟瑟寒冬开始,以落叶飘零的秋季结束。
  
  海顿的《四季》是清唱剧,取材自苏格兰诗人汤姆逊的同名诗集,依季节分成四部。由于海顿是在教堂的唱诗班中开始他的音乐生涯的,所以他的《四季》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敬。德国作曲家施波尔(1784—1859)也以《四季》为题写了交响曲。这是他的第九交响曲。曲分两部:第一部从冬季经初春季节到春季,第二部则从夏季经入秋季节至秋季。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地(1678—1741)的《四季》是他小提琴协奏曲《和声与创意的尝试》前四部的合称(全协奏曲共十二部)。从春开始,一季一部曲,春、秋二季用大调,夏、冬则为小调。全曲均为巴罗克风格,充满了诗情画意。
  
  和上面说的几部作品不同,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的曲数是十二,而不是四,即每月一曲,这作品原是他就《小说家》杂志之约而作。该刊约他在一年中每月为刊物写首与当月气候特征有关联的钢琴小品,并配上俄罗斯诗人的诗作作为题词。比如《四月》是描写俄罗斯春日景色的抒情曲,副标题是松雪草,所附的题诗(马伊科夫之作)如下:
  
  淡青的松雪草啊!初春残雪倚偎在你身边。
  
  往昔的忧苦,只剩下最后几点泪滴,
  
  来日的幸福,却将带来新的梦幻。
  
  该乐曲以诗末尾之意境为基调,情绪欢愉,绘出大地复苏,松雪草返青,松鼠、白兔等小动物奔跑跳跃的美丽音响图画。
  
  至于说专写一季的曲目更是数不胜数。写春日有《春天交响曲》(舒曼),《春天奏鸣曲》(贝多芬),有门德尔松富于春之气息的《春之歌》(无词歌之一)。在舒伯特的乐笔下天鹅将死的绝唱,唱的是《春天的想望》,斯特拉文斯基则以其怪诞的音乐语言,包括光怪陆离的节奏和噪声,写出《春之祭》。夏季的曲目不像春日的那样五彩缤纷,但也有迪利厄斯的管弦乐小品《夏夜在河上》。巴克斯的交响诗《十一月的树林》描写了凄凉的秋天,狂风过处,树叶飞落。冬天则不仅有《冬日的风》(肖邦的a小调钢琴练习曲),《冬日的梦》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舒伯特的《冬之旅》声乐套曲,描写了失意者在冬日所作的孤独的旅行,其中也有些歌曲写出了冬日的自然之景:那“风雨的早晨”(第十八首)和那若有若无的“虚幻的太阳”(第二十三首)。
  
  有关自然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决不止我们这里所举的这些例子,当然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如何以听觉感受唤起对大自然的感受与热爱呢?这把我们引入了下一章,音乐作品中的自然声响。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