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是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简单地说,交响曲就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最初,交响曲是各种多声部乐曲的泛称。到了十八世纪初,渐渐有了明确的涵义,通常是指意大利式的歌剧序曲。意大利序曲是由快板、慢板和快板三个段落组成的。当这三个段落发展成为三个自成起迄的独立乐章时,就具备了近代交响曲的形式。1740年,维也纳作曲家蒙恩第一次在慢乐章和最后的快乐章之间,加进了一个“小步舞”乐章。这种四乐章的作品,渐渐成为古典交响曲的典型形式。在海顿的创作中,交响曲达到了古典成熟的高度。
交响曲和其他音乐体裁相比,就象文学中的戏剧或小说一样,具有较大的规模。它结构宏大、色恣绚丽、音响丰满,音乐有广阔的发展,因而能够通过多种音乐形象的变化发展来深刻地揭示人们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等。
交响曲和奏鸣曲一样,通常包含四个独立的乐章,但各个乐章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按照一定的关系先后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思想。
第一乐章是快板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奏鸣曲式是一种戏剧性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呈示部包含出现在不同调往上的主部和副部,先后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性格上有鲜明对比的主题陈述出来,就象戏剧中的第一幕揭示出主要人物的形象一样。展开部运用各种手法把呈示部中的各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显示它们的相互影响和矛盾冲突,好比戏剧中积极展开着戏剧情节的第二幕。再现部则在调性归于统一的新的水平上,重现呈示部中的主题,有如戏剧的最后一幕,表现矛盾的基本统一和解决。用奏鸣曲式写成的第一乐章最适于表现人们紧张的活动和斗争。
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慢板乐章,它通常是整个交响曲的抒情中心,适于表现人们的生活体验、心理感受和哲理性的思考等。这一乐章常采用三段式、变奏曲式或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
第三乐章又是快速乐章,常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大多用复三段式写成。这个乐章一般比较生动活跃,常反映出人们斗争之后的休息、娱乐等。
第四乐章即终曲,通常为快板或急板,多用回族曲式、奏鸣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写成。内容常常是描绘生活风俗的情景和人民群众欢庆节目的宏伟场面。
在早年的交响曲中,还没有明显的戏剧性,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两个主题,还不是互相矛盾的对立物,而是表现世态风俗情景的两个侧面;甚至整个奏鸣曲式只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例如海顿的第104号交响曲第一乐章,象海顿的许多交响曲一样,在奏鸣曲式前面,有一个庄严缓慢的小调式引子,同奏鸣曲式的大调式快板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奏鸣曲式本身的两个主题,则用了同一个民歌型的旋律,表现出一种淳朴明朗的感情,具有乡村音乐的格调。两个主题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出现在不同的调上而已。第一主题在D大调上,由弦乐器奏出。第二主题只是把第一主题移高五度,变成A大调,稍稍变化它的织体,改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演奏出来。因此,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单主题的奏鸣曲式,表现清新欢快的生活情趣,音乐形象非常统一。
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用真挚淳朴的音乐语言写成的一首亲切动人的歌。这个乐章的结构是复三段式,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三段式,第一、第二两段由弦乐器演奏,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除了弦乐器以外,还用了大管加强旋律。意味深长的抒情歌唱性曲调,配上朴素的和声,和单纯的音色,好象一幅用单色线条勾勒出来的素描。在复三段式中,第二部分通常在主题上和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海顿这部交响曲,不仅第一乐章是单主题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也是单主题的复三段式。第二部分没有出现新的主题,只是第一部分主题的变化发展。因此是单主题的复三段式。这一部分由木管乐器开始,随后加进弦乐器和铜管乐器,音色逐渐丰满,力度逐渐增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不是原封不动的再现,而是用变奏手法,把旋律和节奏装饰得更加生动流利。最后,在尾声中,把抒情主题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趋于平静的结束。
早期交响乐的第三乐章常为小步舞曲。海顿这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一首具有民间音乐特点的小步舞曲,速度比较快,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结构也是复三段式,由于第二部分平滑、连贯的旋律,和第一部分富于弹性的旋律形成对比,所以这个乐章是对比主题的复三段式。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原封不动的再现。
这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同第一乐章一样,是单主题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是一幅充满民间生活气息的风俗画。海顿的作品和奥地利、捷克、克罗地亚等民间音乐有密切联系。这个乐章的主题和捷克民歌《和我在一起》有着血缘的关系。呈示部的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演奏旋律,以低音弦乐器和圆号上的持续着为背景,好象是民间乐器风笛所吹的持续低音。第二主题只是把第一主题的旋律移高了五度。最后当音乐进入尾声时,在全部乐器的演奏之后,突然由两个双簧管和一支长笛吹出一段三重奏,这种浓妆淡抹的色调变化,很是耐人寻味。
第104号交响曲是一部风俗性的交响曲,可以作为海顿交响曲的代表。莫扎特在海顿的基础上加深了交响曲的戏剧性。他的交响曲主题都有鲜明的个性,主题与主题之间都有强烈的对比。他在1788年夏天所写的最后三部交响曲,是最成熟的作品,g小调交响曲就是其中的一部。这是一部抒情交响曲,但也有一定的戏剧性。第一乐章照例也用奏鸣曲式写成。但和海顿第104号交响曲的单主题奏鸣曲式不同,是以两个性质矛盾的主题为基础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题节奏紧促,表现热情洋溢和紧张不安的情绪。而第二主题出现在大调上,包含着委婉曲折的半音阶曲调,温柔细腻,妩媚动人,表现出一种安慰和希望。展开部只发展第一主题,调性不断转换,更显得动荡不定。在再现部中,第二主题从大调变成了小调。原先表现的是慰藉和希望,现在一变而为凄侧、伤感和失望。
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的中间两个乐章,照例是抒情慢板和小步舞曲。第四乐章也和第一乐章一样,是奏鸣曲式快板;但在这个乐章中,戏剧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中,不断向上冲击的旋律,表现了一种不可遏制的热情冲动。第二主题也象第一乐章一样出现在大调上,由弦乐器奏出,明朗的抒情曲调,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是一曲青春的颂歌。展开部广泛运用模仿复调的手法,紧张地发展第一主题,并引向第一主题的再现。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除了省去一些反复的部分外,没有什么改变;而第二主题则从大调改为小调,蒙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正象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一样。
贝多芬是古典交响曲的革新者。在他的手里,交响曲成为表现反对专制暴政、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性格的重要体裁。贝多芬的交响曲有壮丽宏伟的交响性构思和戏剧性结构,对比主题有了广阔的发展,展开部成为表现有乐形象矛盾冲突的英雄用武之地。他的第五交响曲,表达了“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开头的动机,是全曲的主题核心。贝多芬对他的朋友兴德勒说:“命运敲门的声音就是这样的。”因此这部交响曲被称为《命运交响曲》。这个命运动机,不仅是第一个乐章的主题核心,并且贯穿在第三、第四个乐章里。以命运动机为基础的第一主题,刻划了不折不挠地向命运作斗争的英雄性格。
第二主题也是从命运动机引伸出来的。圆号的一声号角之音,是对命运的挑战,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互相呼应的抒情旋律,表现了美好的生活理想。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部去了。展开部描绘了一场剧烈艰苦的斗争,先把第一主题发展到高潮,紧接着发展第二主题。忽然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不断交替着喘息一般的和弦,表现在声嘶力竭之中,再接再厉投入战斗。这时展开部达到第二个高潮,再现部就在这个高潮上开始。在再现部的第一主题和缓慢的华彩句,这是严酷的斗争中的一声哀鸣。斗争在继续下去,第二主题所揭示的美好的希望,再一次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这个乐章象莫扎特g小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一样,是小调奏鸣曲式,第二主题出现在大调上;但在贝多芬的作品中,第二主题的鲜明的性格。使它在再现部中不可能象莫扎特一样改成小调。因此,再现部的第二主题象在呈示部中一样保持了大调的调性。最后,气势奔腾的尾声,表现了斗争的深入。在这里,尾声的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恰好是势均力敌的四个部分。
贝多芬是古典交响曲的革新者,也是标题交响曲的先行者。标题交响曲是用文字(也就是“标题”)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交响曲,是一种标题音乐。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又称《田园交响曲》,是一部讴歌大自然的交响曲,每个乐章都有一个标题:标题为“到达乡村时所唤起的快感”的第一乐章,是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标题为“溪边景色”的第二乐章,是一首清新流丽的田园曲;标题为“乡民欢乐的集会”的第三乐章是一首天真朴素的乡村舞曲;紧接着是题为“暴风雨”的插曲,最后是标题为“雨后的愉快和感奋心情”的末乐章。
题作“溪边景色”的第二乐章是一个行板乐章,采用了田园曲的体裁。田园曲常用从容不迫的复拍手,即6-8、9-8、12-8等拍子,旋律模拟牧人所吹的角笛,音色以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为主。在《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弦乐器用均匀流畅的节奏,演奏出描写潺潺流水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上,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怡然自得的歌唱性旋律。这个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但两个主题并没有明显的对比,也没有任何戏剧性因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情景交融而又色调统一的音画。上面是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继续,同样出现在流水的背景上。但是第二主题的后半,音乐突然从12-8拍子,变为6-4拍子,似乎流水中断了,注意力转移了,两小节后,才又恢复了流水的节奏。听这段音乐时,我们可以想见躺在小溪边草地上的贝多芬,忽然发现了枝头的小鸟,因而凝神倾听它们的歌唱,可是由于耳聋什么也听不见,这才又把注意力从枝头转回到小溪。这个乐章的末尾,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分别奏出了夜莺、鹌鹑和杜鹃的歌声。有人责怪贝多芬在这里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但罗曼·罗兰认为:“贝多芬实在并没有模仿,既然他什么都已无法听见,只能在精神上重造一个于他已经死灭的世界。就是这一点使他在乐章中唤起群鸟歌唱的部分显得如此动人。要听到它们的唯一的方法,是使它们在他心中歌唱。”
贝多芬写了九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的创作思想的总结。为了把思想内容表现得更为鲜明和具体化,其中第四乐章加进了合唱,采用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作为歌词,唱出了全人类团结友爱的理想,所以这部交响曲也叫《合唱交响曲》。交响曲中加进人声,是从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开始的。第九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犹如一部壮丽的史诗:第一乐章回顾了腥风膻雨一般的艰苦斗争;第二乐章把动乱的现实世界与和平生活的憧憬作了鲜明的对照;第三乐章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第四乐章是一首讴歌欢乐的庄严雄伟的颂歌,而欢乐则是自由的代名词。
这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开头是耐人寻味的引子,在引子中,象暴风骤雨一般迅猛的急板,引出了低音弦乐器的宣叙调。然后依次重温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但每次都被宣叙调所打断,它似乎是在说:“不要重弹旧调,要另创新声。”经过了充分的准备,《欢乐颂》的主题,这才“千呼万唤始出来”,首先由低音弦乐器奏出。接着这个主题由弦乐组接应,《欢乐颂》主题扩大到整个乐队。《欢乐颂》主题显示以后,又是暴风骤雨般的急板,但这一回引出的宣叙调,由男中音代替了低音弦乐器。
啊,朋友们,别唱这些调子
让我们愉快地、充满欢乐地唱起来吧。
于是《欢乐颂》的合唱,一领众和唱了开来。《欢乐颂》一共有五段歌词,第一段歌词由男中音领唱,混声三部合唱热烈地应和:
欢乐,你是天国仙姬
神圣光芒美无比
天女,我们如醉如狂
走进你的圣地!
习俗使人各奔东西
凭你的魔力手相携
在你温存的羽翼下面
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二段歌词由四重唱领唱,四部合唱起来应和:
谁能享有莫大幸运
有个朋友心连心
谁有一个温柔妻子
请来同聚、同欢庆!
真的,只要世上还有一人可以称知己
否则离开这个团契
让他偷偷去哭泣。
第三段歌词也由四重唱领唱,四部合唱众声应和,但旋律进行了装饰变奏,唱得更加神采飞扬:
一切众生吸吮欢乐
在那自然的怀抱里
她那玫瑰色的足迹
善人、恶人同追觅
甜吻、美酒、生死之交
都是欢乐所赐予
虫豸也和神前的天使
一同享受着情欲
第四段歌词的音乐变成了英雄气概的军队进行曲。先由乐队奏出一段军乐气质的前奏,一时鼓角齐鸣,威仪堂堂。然后由男高音领唱,伴随着男声三部合唱,唱出了第四段歌词:
有如长空里的太阳
欢欢喜喜奔驰在天际
众兄弟,快乐地上路
好象英雄走向胜利
接着,是一段气势昂扬的乐队间奏。乐队间奏之后,四部合唱按进行曲的节奏重复演唱第一段歌词。到此为止,器乐和声乐结合起来,已经把同一个《欢乐颂》的曲调,作了广阔的变奏发展。下面,音乐改用庄严宏伟的颂歌体裁,由四部合唱唱出第五段歌词:
拥抱起来,亿万人民
让全世界接个吻!
众兄弟,星空高处
一定住着慈爱的天父
亿万人民,可曾跪倒了
是否认识造物主?
向星空里寻找他!
他,一定在那里居住
接着,合唱队用对比复调的手法,把《欢乐颂》主题和颂歌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各声部分别唱着第一段和第五段歌词。最后,颂歌的歌声高唱入云,并加快速度,推向高潮,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
贝多芬把交响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体现出他的英雄的思想、革命的愿望和对人类对正义的胜利信心。继贝多芬以后,十九世纪浪漫派作曲家,把交响曲引向了新的广阔世界,用它来抒发瑰丽的想象,创造诗意的境界。交响曲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在不断地丰富和刷新,交响曲的题材在不断地扩大:有清新如歌、刻意抒情的;有描写自然风光,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有表现世态风俗,反映民间生活情景的;有采用史诗笔调,怀想古代英雄人物的;有描写幸福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的;也有探索人生真谛,表现哲理性思想的。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随着标题交响曲的兴起,使交响曲和文学题材结上了不解之缘,许多交响曲都是采用优秀文学作品为题材而创作的。柏辽兹是以写作标题音乐著称的作曲家。他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标题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交响曲》取材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每一乐章都附有一个说明特性和内容的文学标题。这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阿布鲁齐山民对情人所唱的小夜曲》,描写意大利那坡里北边阿布鲁齐的山区风光和风俗生活,愤世嫉俗的哈罗德来到这里,显示出沉思默想、苦心焦虑的神态,倘佯在小夜曲的音乐声中。引子模仿风笛吹奏者的音乐,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吹出风笛上的持续低音。然后英国管独奏小夜曲的主题。接着,中提琴独奏的哈罗德主题和小夜曲主题同时结合,融为一体。随后,模仿风笛的音乐又出现,哈罗德主题和小夜曲主题,再次作复调的结合。音乐渐渐微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柴科夫斯基是写作抒情戏剧性交响曲的巨匠,他的交响曲长于表现幸福理想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刻划复杂的心理状态,其中既充满向往幸福生活的热情,又表现出断肠的忧思。他的六部交响曲中,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具有深刻的感染力。第五交响曲虽然没有标题,但却具有鲜明的标题性。第一乐章包含三个重要的主题:引子的主题象一首丧葬送行曲,阴郁、暗淡,表现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沉重压迫。在奏鸣曲式快板的第一主题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刻划了从怀疑、埋怨、谴责到斗争的心理转化过程。随着进行曲节奏上下起伏的旋律,表现出从听从命运摆布的局面中警觉起来、振作起来的精神状态。接着,音乐通过积极展开主题的第二部分和强有力地重复主题的第三部分,表达了对压迫势力的抗议,描写了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进行的斗争。第二主题是切分节奏的圆舞曲音调,气息宽广的旋律线,柔和地婉蜒起伏着,象微波荡漾,显得含蓄而富于诗意。明朗抒情的音乐,展示了幸福生活的理想境界,这就是斗争的目标所在。展开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表现勇往直前,追求生活理想的斗争形象。展开部开始时,圆号和弦乐器前呼后应。在呈示部中,这是引出第二主题来的催化剂;在展开部中,成为一种鼓舞人们为幸福而斗争的动力。展开部是斗争的浪潮的一次较大的起伏,随着热潮的消逝,一切又趋于沉寂。这时,音乐进入了奏鸣曲式的再现部。结尾,斗争的热潮消逝了,幸福的憧憬破灭了,一颗创伤的心在苦痛地波动着。最后,只剩下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和打着颤育的定音鼓奏着低沉的和弦,渐渐归于平静。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交响曲,以气势宏伟一、结构庞大著称。他写了十部交响曲,但第十部没有完成。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八交响曲,都象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一样含有声乐。第八交响曲用了一个庞大的乐队、八个独唱歌手和两个合唱队;演出时,参加表演的人数往往超过一千,所以有“千人交响曲”的称号。全曲要演奏一个半小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第九世纪的一首拉丁文赞美诗《来到了,来到了,智慧的创造者》;第二部分取材于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结尾场面。诗剧《浮士德》描写精通魔术的老学究浮士德博士厌弃书斋生活,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换得了智慧、爱情和权力。最后,按照契约他要被魔鬼带进地狱,但上界的天使把他抢救了去。
第八交响曲第二部分描写天使所居住的仙界。开头一段音乐由木管乐器、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低音弦乐器拨弦演奏,描绘“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空灵仙境。音乐曲慢而快,渐渐变得生动流利,而又从容不迫。当合唱进入时,速度再次放慢。散处于山岩之间的神圣的隐士们唱道:
森林,森森动摇,岩石,迭迭增高
树根,纠缀缠绕,树干,密接牢牢
流泉,飞迸惊涛,岩扉,深深荫罩
狮子,默默逍遥。
周遭盘旋友好,虔诚敬此圣郊
如作爱藏前哨。(郭沫若译)
这段歌词由男声合唱队演唱,男低音隔开一定的距离模仿男高音,象空谷中的回声一样。接着男中音和男低音先后独唱两个神甫的歌,女声和童声合唱天使和升天孺子的歌,托负着浮士德灵魂的天使们,在高空中飘浮。代表比较年轻的天使们的女声合唱和代表比较成熟的天使们的混声合唱此起彼落,然后是代表玛利亚宗博士的男高音独唱。竖琴和钢琴的琶音描写光明圣母的飞来。在赎罪女子、撒玛利亚女子和埃及的玛利亚的独唱和重唱之后,另一赎罪女子攀附着圣母的衣脚走近,她就是在魔鬼的帮助下,和浮士德发生过爱情的甘泪卿。她和升天孺子相继歌唱。然后是光明圣母的女高音独唱和玛利亚宗博士的男高音独唱。天使的歌声高唱入云。最后,竖琴、钢琴和钢片琴的琶音,象流水一般抒写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神秘之群的双混声四部合唱,和七个独唱者的重唱结合在一起,唱出了诗剧《浮士德》的最后一段歌词:
一切无常者,只是一虚影
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
不可名状者,在此已实有
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郭沫若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