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事杂谈
主页 > 逸事杂谈 >

舒伯特和他的“冬日之旅”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与贝多芬是同时代人,死于贝多芬逝世后的第二年,年仅31岁。在西洋音乐史上被称为“歌曲之王”,其艺术歌曲的创作对后人影响很大。

       舒伯特一生地位低微,贫困潦倒。他勤奋刻苦地作曲,忘我献身音乐事业,然而他的才能当时却被埋没。他一生写了十部交响乐,在世时却一部也没有机会公演;一生写了十八部歌剧,在世时连一部也没有能够排练演出;写了六百多首歌曲,虽然其中有不少在社会上已经广泛流传,却受到出版商的欺骗与盘剥,一首歌曲卖不了几个钱。其中还有许多乐曲被人遗忘了,后来被舒曼在一个灰尘堆积的书架上发现,拿去给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看,方能发表于世。他没有名望,没有地位,穷愁潦倒,尝尽了辛酸困苦。而且,使他感到欢乐和慰藉的友人小圈子也逐渐瓦解,成名的成名,结婚的结婚,而舒伯特却是孑然一身,他所钟爱的人嫁给了有钱的商人。他陷入了深刻的孤独之中,在给朋友的信上,描述了他的心境:“灿烂的希望已化为乌有,爱情和友谊也只带给我痛苦。我的安宁时代已经过去了,我的心是痛苦的,我永远永远也不能使它恢复了……”

       怀着这样的心情,舒伯特创作了套曲“冬日之旅”。这部套曲是用缪勒的二十四首诗谱写成的。它以冬天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个饱经世态炎凉、被生活所抛弃的流浪汉。情人嫁给了有钱的财主,他孤独地在严寒的冬日离乡背井,到处流浪。在茫茫的大雪中,道路难以辨认,四周不见人烟,只有一群狗在他身后吠叫,最后在鬼火的引诱下落入了万丈深渊。

       套曲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作品中,作者感到自己与朋友们都置身于黑暗、冷酷而又毫无出路的境地,人类是在遭受着折磨,对黑暗的现实发出了有力的控诉。主人公流浪汉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的痛苦、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反映了平民知识分子当时在欧洲黑暗的封建复辟时期的思想状况,他们对封建复辟的现实强烈不满,他们在反动的政治空气中感到窒息、苦闷,由于看不到前途而傍徨、悲观、失望。

这部套曲是舒伯特的代表作品之一。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