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事杂谈
主页 > 逸事杂谈 >

探寻器乐演奏与语文朗诵之间的通感

  探寻器乐演奏与语文朗诵之间的“通感”

  松涛

  最近笔者就二胡演奏略作了些许思考,在此过程中恰又发现一篇颇有趣味的相关文章,欣然读来,感觉启发良多。由于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演奏者拉琴状态都属于只“奏”不“演”,而既“奏”又“演”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演奏”。为此,便竭力将其“舶来”以飨广大爱好民乐的朋友们:

  谈到乐曲演奏与课文朗诵,初看起来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细细观察和体验,其中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笔者在多年的器乐教学中,发觉许多琴童对于乐曲的“演奏”,由于没有直接的感受,因此也不能较好地理解与表现,仅以熟练、会背而满足。一次偶然,去听学生的课文朗诵会,听着听着,发现有些对演奏不能很好理解的琴童,在朗诵课文时,却能做到声情并茂,情由心生,声音根据课文的内容,时高时低、激荡婉转,表情、手势自然准确。咦!这不就是演奏所要求的吗?于是我仔细对朗诵和演奏进行了分析比较。

  一首乐曲从熟悉到演奏的学习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而一篇课文的学习从初读至朗诵同样也可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熟悉。这是学习过程的基础层面。乐曲上表现为读谱、试奏,课文表现为初读。通过读谱与试奏,学生得以逐步理解乐曲的基本思想与情感,找出乐曲的结构、主题、高潮,划分出段落、层次等,并在熟悉过程中练习和掌握新技巧,解决技术难点等。课文通过初读,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涵义,认识生字、弄懂词义,并划分出段落、层次等。

  第二层面:熟练。就是能够流畅地视奏,朗读。到了这个层面,乐曲中的某些技术难点已基本解决,学生对乐曲所需表现的基本思想与情感已大致掌握,并通过多次反复地练习,对乐曲有了内在的、新的感悟,并与内心产生共鸣,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由此开始了二度创作。课文经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对文中之意已有一定的理解,会被文中的某些思想、情节和词句所感动。

  第三层面:背奏(诵)。离开谱纸或课本熟练的奏曲,诵文。课文的学习,一般人到了这个层面就认为结束了,完成任务了,老师也会给你一个满分。其实,此层面,只是将乐曲(课文)的基本形骸反映出来,属于“画葫芦”层面,从艺术高度上讲并没有完结。尤其是在音乐的学习上,完成这个层面后,我们应该向更高层面冲刺,那就是“表演”。

  第四层面:表演。音乐上称之为演奏,亦称音乐表演,现代文学上称之为朗诵。在此层面,不但要求对乐曲(文章)的内涵有深刻地理解,全面如实地再现乐曲(文章)的深刻内涵,更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风格(个性),还要发掘出某些新的东西,是心、情、技、身、肢、曲等全方位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至此,我们的演奏(朗诵)才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才基本完成我们对一首乐曲的学习。

  四个层面有一定区别,但没有明确的界线,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包容、不可或缺的整体。

  平常,我们称搞音乐之人为搞艺术之人,说明艺术是我们的最终追求。因此,不管是自己演奏还是教学,千万不要以停留在第三层面上而满足,不要忘了第四层面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在。而有和没有第四层面是区分艺匠与艺术家的重要标志。

  如果学生对演奏理解不了,可以请他试试朗诵。同理,当您的乐器演奏不好时,不妨也去试试朗读?!

  跋: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们从中体验到那种被称之为艺术的通感。而这种艺术通感就是通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它表现为艺术工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从而在创作时感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