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种类
主页 > 乐器种类 > 民族乐器 > 气鸣乐器 >

芒筒

  芒筒,是苗、侗、水、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苗语称果董、董果木,意为筒筒芦笙。侗语称筒卜、咚的,意为大竹筒。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
  
  管身竹制,由簧管和共鸣筒两部分组成(图)。簧管多采用一根细竹管制作,中间竹节通透,上端管口作为吹口,下端留节封闭,在底端开一长方形孔,镶嵌一枚铜制簧片而成,无按音孔,可发出一个单音。也可用芦笙管作为簧管。共鸣筒用粗大毛竹筒制作,上端管口削成45°斜坡形,中间竹节打通,筒底有开管和闭管两种形制:常见者底端留节封闭,为闭管形制,另一种开管形制是在底端竹节以上,管身一侧挖削一个半圆形或三角形通孔。将簧管置入共鸣筒底部,嘴吹簧管上端吹口,气流振动簧片发音,并通过共鸣筒扩大音量,从而发出雄浑、深厚的音响。开管形共鸣筒的发音更为响亮。偶尔,也将两支簧管(乐曲调式的主、属音)置于共鸣筒中,可发出两个不同的音。

  芒筒

  芒筒的规格以共鸣筒为据,大小不一。小者通高30厘米~70厘米,大者通高100厘米~150厘米,外径10~20厘米、内径8厘米~18厘米,而最大的芒筒,共鸣筒可用树干挖空制成,通高达200厘米左右。芒筒依共鸣筒的大小、高矮,其音高可分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和倍低音等几种,在同调的乐队里依次构成若干个八度,其调高均与参加合奏的芦笙相同。
  
  演奏时,根据芒筒的大小不同,奏法也各异。低音芒筒要站立演奏,将共鸣筒斜置于地上,奏者左手扶持筒身,右手执簧管于筒中吹奏;演奏中、高音芒筒时,奏者左手提共鸣筒,右手持簧管吹奏,并可边奏边舞。芒筒发音浑厚、粗壮,弱奏音色圆润、柔和。倍低音芒筒吹奏时,声如排山倒海,滚滚而来,其音数里之外可闻。芒筒作为低音乐器用于芦笙乐队合奏,常依大小组合在一起,称为芒筒队。大型芒筒队由十八至二十四支芒筒组成,分为倍低音、低音、次中音、中音和高音芒筒五组,每组芒筒有三至五支,其音高依次相差八度,由A1至a2。芒筒队与大小芦笙组成的芦笙队,共同组合而成芦笙乐队。芒筒发出的持续长音,使整个乐队的音响丰满而深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芒筒常用于芦笙乐队合奏或为芦笙舞伴奏。在苗族、侗族民间,每逢年节、婚丧喜庆、盖新房或农闲时也常吹奏芒筒。低音、倍低音芒筒多由男子吹奏,高音、中音芒筒男女均可吹奏。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流行着一种称为对筒的复音芒筒。它是将毛竹共鸣筒的竹节全部打通,首、尾两端都开成45°斜口。演奏时,共鸣筒横置,由两人执簧管吹奏。可发出乐曲调式的主音和属音两个音来。这种对筒在其他侗乡苗寨极为罕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巴乌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