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
主页 > 音乐百科 >

唐代著名音乐人简介

  沈阿翘

  原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家中的艺伎,舞姿优美,歌声清脆,善跳《何满子》,很受吴元济宠爱。

  吴元济与唐王朝相对抗,割据一方,唐王朝派李朔平灭吴,沈阿翘也被作为俘虏,送到宫中当了一名宫女。

  唐文宗时期,朝政大权落在宦官手,中唐文宗任用李训、郑注铲除宦官,却不料消息走露,导致“甘露之变”,大量朝官被宦官所杀,唐文宗则被宦官钳制,心情非常郁闷。

  一日,唐文宗在园中赏牡丹时流泪,沈阿翘正在园中,见文宗伤神不已,就上前请求为他跳舞。她跳了一曲《何满子》边唱边跳,声调流畅,舞姿翩翩,舞毕,文宗赏赐给她金臂环。

  不久,沈阿翘又将吴元济赏给她的一架白玉方响献给唐文宗,方响制作精妙,光亮皎洁,可照几十步之远,其支架是用云檀木制作,刻有花纹云霞,芳香持久,用犀槌敲击,凡有东西发声在犀槌中都有反响。

  唐文宗让沈阿翘用这架方响演奏凉州曲,清亮激扬,听者无不动肠,都说是天上的音乐,唐文宗感于沈阿翘之才,就让她在宫中执教。

  薛易简

  唐代琴家,天宝(公元742-756)以琴侍诏翰林。

  他九岁习琴,十二岁就能弹黄钟杂调三十曲,及《三峡流泉》、《南风》、《游弦》三弄,十七岁弹《大胡笳》、《小胡笳》及《别鹤》、《白雪》等传统琴曲。

  薛易简为了吸众家之所长,“周游四方,闻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后弹过杂调三百,大弄四十,其演奏曲目之广,为当时琴坛罕见。但他认为“多则不精,精则不多”,故只对其中的优秀琴曲精益求精,并不是每首都下同样的功夫。

  薛易简除加工整理旧曲,还著有《琴诀》一卷,在其中他讲述琴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可以慑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

  在演奏方面,薛易简批评了只讲究“用指轻刮,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的形式主义,强调“声韵皆有所主”,即艺术手法必须服从于内容表现。演奏时要“定神绝虑,情意专注”,演奏效果要达到潜移默化,教化育人的目的,使“正直勇敢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感伤;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为此,他还规定了演奏“七病,”对演奏姿态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理论均为后世琴家所推重,并演变出许多弹琴规范。

  陈康士

  字安道,晚唐琴家,活动于唐僖宗(874-888)时期,在当时以“善琴知名”。

  他曾向东岳道士梅复元学琴,他习琴强调应有自已的体会,在自叙中说:“余学琴虽因师启声,后乃自悟。”指出“自元和、长庆以来,前辈得名之士,多不明于调韵,或手达者伤于流俗,声达者患于直置,皆止师传,不从心得。”批评他们只照搬老师的传授,没有自已的心得体会,故不会有发展创新。

  陈康士“创调共百章,每调均有短章引韵,类诗之小序。”即在大曲之前附有相应短曲,这种编辑体例一直沿续到明代。这些作品都收在他编的《琴谱》十三卷里,诗人姜阮,皮日休都为他的琴谱写了序。

  陈康士辑《琴书正声》十卷,其中包括《蔡氏五弄》等八十余首,又撰《琴调》十七卷,《琴谱记》一卷、《楚调五章》一卷,和《离骚》谱一卷。《离骚》是根据屈原同名诗创作,是安史之乱后具有现实意义的的代表性作品,曲谱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后世此曲多有变化,其它作品俱佚。

  董庭兰

  (约695-765):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

  董庭兰早年曾从凤州(今陕西境内)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并把其擅长的《胡笳》整理为琴谱,董庭兰后来的声望已超过了沈祝两家,百年后,元稹在诗中仍赞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两曲,相传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谱中》收有他作的《颐真》一曲,据说此曲是他隐居山林,过着“寡欲养心,静息养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如高适的《别董大》就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诗中对他的出色琴技进行的详尽生动的描述。董庭兰编写的谱集,当时的善赞大夫李翱为之作序。

  董庭兰一生清贫,高适曾在诗中说他:“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薛易简也说:“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在他六十岁以前,几乎都是在其家乡陇西山村中渡过的。天宝末年,应宰相房琯之请,在其门下当过清客,为此曾遭到世人的诽议。

  董庭兰的学生中,郑宥听觉敏锐,调弦“至切”,尤善沈声、祝 声。另一弟子杜山人也被戎昱称为“沈家祝家皆绝倒。”

  陈 拙

  晚唐琴家,长安人,曾做过京兆户曹

  他初从孙希裕学琴,孙希裕拒授《广陵散》,认为此曲有伤国体,并焚烧《广陵散》曲谱。陈拙并未因此气馁,另向梅复元学得此曲。

  陈拙对于琴艺节奏有精辟的论述:“前缓后急者,妙曲之分布也。或中急而后缓者,节奏之停歇也。疾打之声,齐于破竹;缓挑之韵,穆若生风。亦有声正厉而遽止,响已绝而意存者。”

  陈拙著有《大唐正声新征琴谱》十卷、《琴谱》九卷和《琴法数勾剔谱》,今均佚。

  雷 威

  唐代著名的古琴制作家,是唐代制琴名手四川雷氏中的姣姣者。

  隋文帝时,文琴之子杨秀封为蜀王,杨秀爱琴,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间。”由于这位蜀王的喜爱和提倡,蜀地的制琴名匠辈出。至唐代,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家,大规模地制琴,如当过二十年宰相的李勉就“雅好琴,常斲桐,又取漆筒为之,多至数百张。”古琴制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蜀地已是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他们所制的琴被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雷家世代造琴,其中以雷威最为著名,传说他的技艺经神人指点,又传说他常在大风雪天去深山老林,狂风震树,听树之发声而选良材,这些传说说明了雷家选材的精良。而据苏轼《杂书琴事》所载:雷公琴的特点是“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加反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正由于雷公琴的这些优点,“贞元(公元785-804)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无比,弹之者众。”

  雷家有名的琴匠在雷威之前的有雷俨,曾做过唐玄宗待诏,雷威以后的有雷珏、雷文、雷会、雷迟、雷霄等。其它有名的制琴名家还有郭亮,江南的制琴名手则有沈镣、张越等。

  今故宫博物院仍藏有唐代雷琴“九霄环佩”、“大圣遗音”。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