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古筝音乐体验漫谈

  文/韩建勇

  筝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其涉猎的内容多种多样,有描绘自然景趣的,山川河流,日月繁星以及梅兰竹菊;有摹写人的情愫的,思情仇怨,缠绵委婉,含蓄内敛;有刻画英雄气概的,精忠壮志,金戈铁马,铿锵振奋;有宫中之阳春白雪,格调高雅;亦有民间歌调的下里巴人,生活气息十足。真可谓是应有尽有。而作为重要民族乐器的筝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它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

  筝乐的发生经历了如此久的时间,其中也必定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内涵,在风格上也略有不同。比如就乐风而言,盛唐时期的筝乐飘逸俊丽,而宋代的乐风则不免要缠绵幽怨以至催人泪下了。这都与当时的国家状况(如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关系。由于时代的变迁,历代筝家的努力,筝乐迎来它新的发展时期,筝乐文化逐渐丰富与饱满起来。要弄懂当下筝乐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筝手是必须要付出真挚的情感来体验的,既要熟知古筝文化的地域特点与状貌,又要明了不同时代古筝音乐的内涵以及人们的审美重心。对于古筝音乐的体验,与戏剧表演有着同样的道理,要想体现,必先体验。体现以体验为基,体验有助于体现,这已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所坚持的前提或原则。

  当然,对于一个筝手来说,不是说简单了解作品作者,简单了解作品主题或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影响或者意义等方面就可以的,而是一个需要几经咀嚼方得其旨的复杂的过程。而一个好的筝手应该是视野开阔,思维多元,讲究深入体验的。筝手面对着客观的乐谱时,总要试着解析一番标题,或者是试着去唱一下,感觉一番音乐的旋法律动。这种深入浅出的体验便是为了更好地去驾驭和演绎这部作品。而假如筝手的演奏只是停留局限于谱面,而对作品的节拍的强弱,作品要表达的含义,吟揉按滑的技巧处理,旋律的轻快重徐以及对筝乐颗粒性效果的要求等不假思索,那么,他只能停留在“以手弹谱”的层面和水平上了。而当筝手把以上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并处理得恰如其分时,那么他的演奏便上了一个高度,达到“以心弹曲”的境界。从此种意义上出发,我们不得不说,此乃名副其实之筝家了,他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是成功的,是受人们欢迎和乐于接受的。

  在演奏家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以除旧换新的思维来对乐曲进行演绎是难能可贵的。他们在关照作品时,首先要依据先辈们的理解去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比如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作品中所寄寓的意图或理想,所描绘的具体的情景或者说是模糊的意象,所生发的情感等方面,而后才是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筝手对作品的独到的见地或是认识实际上把原作品的意义给拓扩了。其实正是这种添枝加叶、削删润色的过程才使得作品有所发展,使得很多原始的音乐素材转变成优秀或是经典的作品,展现于世人面前。总的来说,这种二度创作便是演奏家的体验后的创作成果。在体验的过程中,演奏家要对作品意义进行从新的认识阐释和追求,要把自身的生命意识投放与注入到作品中,要把自己的心灵中合情合理(抑或是说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的所想所感用于对客观乐谱深层的反照和精心的斟酌。我们常说某演奏家的演奏细腻多情,或拙朴自然(就风格而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建构于自己对客观乐谱乃至事物体验的基础以及深度(认识)之上的。由此可见体验对于作品的重要性了。

  演奏家演奏作品的过程,实际是一种能动的创作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其主体情思与作品中的不同符号以及曲谱的上下行旋律发生交锋和碰撞,主观感情要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澎湃跌宕,由此激发并深化主体的主观情感;反过来,生发主观情感又影响或说是决定着演奏作品(正确的主观情思促成作品演奏的成功)。从这一方面来说,作品已经具有了谱面所不具有的质料与意义,而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它(乐谱)带上了主观的因素,并通过演奏转变成为主观对于客观存在的乐谱的外化(外在表现)。演奏家通过演奏把自己内心蓄存已久的情感外化的同时,也向听众抒发了自己的所思所悟。《战台风》是一首大家很熟悉的乐曲。这里我们先不谈著名筝家王昌元先生在创作此作品之前的码头体验生活,而是谈谈演奏好此作品所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所应该坚持的一些要求。乐曲一开始就是沉实有魄力的左右手和弦,之后快而强烈的旋律让我们联想到激烈的劳动场面,码头工人的搬运场面浮现于听众脑海。在这里,演奏者必须把握好演奏的力度,既不能使其躁烈呆板,又不使其刚气衰减。在演奏乐曲第四部分时,我们也必须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