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簧管
主页 > 双簧管 > 双簧管百科 >

双簧管在管弦乐中的应用

  双簧管在管弦乐中的应用

  双簧管明朗响亮的声音非常适宜在管弦乐中对人物形象进行生动刻画。作曲家们努力挖掘双簧管特殊的音质,将恬静的田园生活中万物的声音用纯粹的声音效果表现出来。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在《第六交响曲》的手稿第一页中,贝多芬记录了一些关于标题音乐(描绘图画的音乐)的看法:“听众应该可以靠自己来发现音乐所描述的环境以及情景”,他还增加了一个注意标记说道:“任何一种图画或描绘若是被器乐表现得太过,那就是过犹不及,大打折扣。”尽管如此,《“田园”交响曲》五个乐章中的每个乐章都有一个描述性的标题,并且十分鲜明准确地完成了图画向音乐的形式转换。第二乐章行板题目为“溪边小景”的尾声部分包含夜莺、鹌鹑及布谷鸟的啼鸣,其中鹌鹑的叫声被双簧管表现得十分生动。在接下来的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中,如此欢快活泼的主题由双簧管独奏,配以大管和小提琴的伴奏,乡下人欢乐集会的场景仿佛尽现眼前。另外,贝多芬的鹌鹑并非是双簧管第一次用于表现鸟的啼鸣,海顿曾经在同名交响曲(作品83,1785)中使用这种乐器代表母鸡的声音,还在他的清唱剧《四季》(1801)中用双簧管表现雄鸡报晓。

  伯辽兹:《幻想交响曲》

  再一次体现了作曲家探索和利用双簧管善于抒情和表现田园生活的特性。1830年,历经数月的快速创作,伯辽兹的《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幻想交响曲》实际上仅仅是这部作品的副标题)终于出炉。这部作品唤起了许多人们所向往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主题,其中有上层社会金碧辉煌的舞厅、漫步在原野上的牧羊人以及狂欢作乐的恶作剧等。柔板“田园景色”(Scene aux champs)展现了作者的忧郁悲伤的情绪,此外,还用了英国管和幕后双簧管来表现牧羊人的吹笛声。

  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

  创作于1936年,普罗科菲耶夫这部写给孩子们的音乐作品是用乐器来直接表现故事人物角色的典范,而且经常被拿来引用。这些角色一般都是森林中动物的形象(如小鸟、恶狼等),还有一些是人物形象(比如祖父、猎人,当然还有彼得)。普罗科菲耶夫甚至用定音鼓来模仿猎人的枪声。通过各种乐器的特征来表现不同的角色,每种乐器都分别演奏独立的主题,这样可以在娱乐欣赏的同时来传授知识,可谓寓教于乐。在这个故事里,鸭子是由双簧管来担纲主演的,它体现的是一个悲凉的主题(至少在一开始),这也充分发挥了双簧管善于抒情的特性,特别是它的低音区的音色与鸭子低沉的特别的叫声十分接近。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