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种类
主页 > 乐器种类 > 民族乐器 > 膜鸣乐器 >

光亚

  光吞,是傣、景颇、佤、阿昌、拉祜、哈尼、德昂等族和克木人的拍击膜鸣乐器。傣语又称光秃、光旺。傣语“光”是鼓,“吞”、“秃”均为用拳头捶击之意,“旺”为短小,意为短鼓。佤语称格兰、耿。拉祜语称躺。汉族称象脚鼓,这种是较矮的象脚鼓。广泛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
  
  历史悠久。据朱海鹰《象脚鼓探源》考证,光吞是由缅甸中、南部的一种称为韵特的锅演变而来的,缅语称欧西,意即锅鼓,其出现年代当为公元8世纪之前。傣族与缅族文化接近,缅鼓奏时多在鼓面粘有糯米饭,这一民俗也为光吞所承继。
  
  鼓身较光亚矮而粗(图),但构造相同。鼓身高度因地而异,西双版纳地区的通高62厘米~85厘米,德宏地区的通高80厘米~100厘米,西盟佤族的通高73厘米~95厘米。鼓面直径23厘米~28厘米,鼓腰较短、最细处直径11厘米、鼓尾喇叭口直径23厘米~31厘米。

  光亚

  演奏时,挎鼓姿势和奏法与光亚大致相同,除左右手拍击外,还配合以拳击、腕击、肘击、右脚踢击、膝盖和脚后跟撞击等。音色明亮。有的还在鼓面中心糊上一层糯米饭或粘上一个小饭团,用饭团的大小、厚薄来调节音色和音高。奏者边奏边舞,使演奏技巧和舞蹈姿势融为一体,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著名的《象脚鼓舞》。舞者身挎光吞,在排和光亚的伴奏下,与奏镲者互相对舞(一鼓对一镲),舞姿矫健、变化丰富、技巧高难。尤以甩动鼓尾,更为惊险动人。由于光吞普及傣寨,又在各民族中广为流传,仅傣族演奏光吞的节奏变化就有三十多套,故演奏技巧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地。傣族地区有比赛光吞的习俗,每逢节日或农闲之时,村寨之间、佛寺之间要互相对赛。除要比演奏的节奏、音色变化丰富外,还要赛舞姿的矫健与优美。此外,表演者在鼓声不断、节奏不乱、舞步不停、谐韵压律的对赛过程中,互相用脚对蹬,铓、镲也为双方助威,并有围观者的呐喊欢呼,最后以蹬垮对方者为胜,这项活动一直历久不衰。光吞不单独使用,每逢民族节日或喜庆场合,以光亚、光吞为主,有铓、镲参加的打击乐合奏,是傣、景颇、佤、德昂等族和克木人歌舞时离不开的伴奏乐器。
  
  光吞是傣族人民的良交密友,在夏秋季节的劳动之余、月明之夜,傣家青年男女在院坝上跳起象脚鼓舞,欢快而轻盈的鼓声,传递着爱情的细语,表达出向往的激情。在傣族传统的泼水节里,傣家小伙子敲着象脚鼓尽情欢乐。白天,人们在波光水影间互相追逐、泼水嬉戏,十分热闹。到了夜晚,走进任何一个坝子,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傣家人,敲着挎在腰间的象脚鼓,边唱边跳,互相串门贺年,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上一篇:八角鼓
下一篇:双面鼓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