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
主页 > 音乐百科 >

“中华乐派”在创造型思维中产生和发展

    从外表看,我们是对“中华乐派”的讨论,倒不如说是借讨论“中华乐派”来思考我国创造型思维的发展问题。因为从这一关键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乐派”就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凸显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流派。而我国音乐家创造型思维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增长才是实现“中华乐派”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摆在我们音乐艺术工作者面前不能回避的重要话题。创造型思维的产生与发展,源自对音乐家头脑中自由的思想空间、独立的思考能力、个性化的审美等等方面的培养和保护,这种思维能力是通过音乐家的成果或独到的观点体现出来的。创造型思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继承传统的问题上,它不是原型照搬,而是将传统视为创新的元素,打破传统的原有规则,将传统中的元素重新排列组合,达到为创造者所用的目的。在这样思维的统领下,我们的民族音乐才会产生世界公认的美。可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这种创造型思维缺少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在音乐院校的教学及管理中,就音乐表演专业而言,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模仿能力的增长上,这种模仿型思维不但表现在对乐曲的学习中,而且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在多数学生的进步中,没有看到在创造能力上的增长。从教师的教学来看,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感性信息的传达及乐曲的处理,良好的声音示范和“口传心授”成为上等的教学质量,而次一等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说”音乐和“模唱”音乐上。其实,演奏、歌唱的学习是掌握奏、唱规律的过程,理想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很强的示范能力,更要在奏、唱规律的探索上有深入、明了的讲解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学方式,只有教师获得了货真价实的科研能力才能实现,而这种科研能力的增长,必须要具备创造型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教学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理性因素,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学生。可是在我国的音乐表演教师队伍中,创造型思维是很难生存的,如果谁在科研上有新的观点,在教学上有新的方法,突出了创造的个性,就会被视为另类,遭到压制、孤立、排斥,甚至封杀,他们的人格得不到尊重,他们的超常付出得不到认可和应有的回报。科学创新在我国很多院校已经变得很不严肃了,在培养、选拔和实用人才上,不管你是否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如果该人需要提拔,就可以通过分配“好学生”、提高科研的获奖率、创造教师或学生的演出机会等等方式,来达到增加“成果”的目的。某音乐表演专业的教授在公开的讲座中就明确强调,“可以搞科研,但不要搞得太深”。甚至我国某著名音乐院校的最高领导人在公开的讲座中说:“从事音乐表演专业的应主要体现在表演上,而不是文章上”。这一观点从外表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其实质是在掩盖单一学科所带来的弊端,割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否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忽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还有的大学基层领导在教师评教授的过程中直言:“某某教师科研成果并不多,但人际关系好就评上了教授”。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谁还愿意去创新呢!从中国的历史到今天,创造型思维始终处于被扼杀的状态。究其原因,这与我国文化知识结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是世界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是文化存在的具体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衡关系表明我们人类在知识结构上的合理程度,也是文化进步程度的象征,更是人类和睦相处的前提条件。我国被世界公认为第一政治大国,这是对我们人文科学的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文化结构不均衡的一面。自上个世纪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中国自己的大学才开始起步,也就是现在天津市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理、工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学科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音乐发展中,中国民乐自1949年解放以后才逐渐从民间搬上舞台形成专业乐团。这些表象都在证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是失衡的,尽管从目前中国文化的外表看,各学科机构得以完善,但统治了几千年的人文思维方式早已深入人心,并形成习惯,人们缺少独立的思考,只求模仿,不求创新,这正是中西方文化之间差异的关键所在。人类文化是多元的,开放的,在多元中才能体现其丰富的营养,在共融中才能产生伟大的天才。这大概就是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贝多芬、爱因斯坦的原因吧。从所谓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只有西方交响乐、歌剧、芭蕾、油画以及西服、建筑等等的进入,并纳入中国文化的体系,而不见西方国家文化体系中有中国京剧、中国国画以及中国民乐等等艺术的身影。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其实,在禁锢思想的影响下,“天下文章一大抄”几乎要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假如即将步入高度精神文明的中国,不再认可这一“文化特色”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彻底砸碎禁锢我们几千年的精神枷锁,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则性问题,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我想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们心里不是不清楚,而是不敢说而已,因为我们大家都需要在现实中生活得更好一些。我们既是被禁锢者又是禁锢者,因为我们手中的笔可能也在或多或少起到了禁锢别人的作用,禁锢是一个巨大的网,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早已成为恶性循环。被禁锢的思想中能产生“中华乐派”吗?永远不能!所以说,如果音乐家的思维方式不改变,今天的“中华乐派”论坛将失去原有的本意。
    最后,我想借用本论坛梁茂春先生※的话作为文章的结束语:“中国人有点习惯于一致性思考,习惯于依赖皇上,依赖群体,习惯于跟从权威。在一个时期,我们曾经只会用一种方法思考,只会盲从政治权威和学术权威,彻底丧失了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因此……‘中华乐派’应该提倡中国音乐家在多元文化格局中独立思考,自主抉择”。#p#分页标题#e#

注释:
●此文在研讨会之后又有所修改。
※梁茂春先生虽然在工作和生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与他的观点无关。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