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
主页 > 音乐百科 >

作曲家张晓峰谈小型民族器乐曲创作

问:小型民族器乐曲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答:这个问题可从曲式和曲体两个方面来谈。就作品的结构——曲式来说,常有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有关书籍都有介绍。值得提醒的是:二部曲式的A、B两大段之间总有速度的对比,一般是A段慢B段
快;三部曲式各段间也都有速度的对比,分快、慢、快和慢、快、慢两类,而以前者居多,因其舞台效果较好;回旋曲式能使音乐较为自由地发展,像我七十年代创作的唢呐独奏曲《山村来了售货员》就是这样;奏鸣曲一般用于规模较大的作品。就作品的体裁——曲体来说,大致有戏曲体、舞曲体、民歌体、叙事体等种类。像我创作的唢呐协奏曲《梁山随想》就属于戏曲体,广为流传的《喜洋洋》就属于舞曲体,笛子独奏《姑苏行》就属于民歌体,二胡独奏《豫北叙事
曲》以及我创作的古筝协奏曲《窦娥冤》等就属于叙事体。
问:写作前对常规乐器的性能应当作怎样的了解?
答:除了多阅读相关的书籍外,有几个注意点值得一提:①对每件乐器的音域,必须区分独奏音域和合奏音域、可用音域和最佳音域,独奏由于演奏者个人技术较高而且有炫技的需要,用音常较多;合奏曲一般只用乐器的最佳音
域,对高音务必留有余地。②要注意了解不同的乐器组合的音色特色,如笛子加板胡是锐利的,新笛加二胡、箫是柔美的,高音笙加二胡是甜美的,笛子加二胡是既明亮又甘美,扬琴加二胡是清新的,唢呐加笙、笛是明亮、挺拔的,等等。③要注意各乐器的个性特点,如箫由于音量较小通常用于室内乐类作品,琵琶的拂扫很有气派,中阮的和弦很好听,古筝能融合各种乐器音色上的缺陷,革胡拨奏时空弦音效果好高把位效果差,等等。
问:你创作的乐曲都有很好听的旋律,这里有什么诀窍吗?
答:民族器乐作品大多以旋律为中心,其他技术只是辅助手段,所以必须下苦功写好主旋律。从学习的基本原则来说,首先要注意积累音乐语汇,作曲家中刘炽、劫夫、生茂等很多人善于写旋律,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其经验,进入创作时要从写自己熟悉的民间音调开始,逐步扩大。具体技巧上,可以谈几点体会:①必须写好乐曲的开头。这第一句话要说得新颖、明亮、有气派、有光彩,这方面,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几乎是一样的,在文学上像《共产党宣言》、《安娜·卡列尼娜》、  《将进酒》等名作的开头都是先声夺人。在乐曲中,这第一句话要在乐器的最佳音区内说出来。②素材不要过多,否则会累赘、不分主次,反而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要注意非常吝啬地使用素材,把有限的素材发展好,作品的效果反倒好。③器乐曲创作中要尽量避免乐句的方整性,这与歌曲创作不同。乐句要长长短短,短短长长,长短相间,求得变化。④当乐曲在后半部分进入高潮时,要充分发挥乐器的技巧性。特别是独奏曲,技巧发挥得越充分,作品就越吸引人。器乐曲创作成功的三个要领是新颖的题材、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技巧。⑤要学会转调和调式转换。民族器乐曲中的转调一般以上四度、下五度的自然转调为宜,也可作大二度、小三度的转调,后者有明亮度,只是掌握稍难。曲中临时的调式转换,常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新意境;有时也可采用离调的方法。
问:小合奏曲和独奏曲在写法上有不同吗?
答:可以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程式。
   小合奏曲程式:曲头(齐奏)+主题乐段(弦乐)+连接部(弹拨)+主题乐段(管乐)+连接部(弹拨)+主题乐段(弦乐管乐)+曲尾(齐奏)。这里的连接部可以另起炉灶,也可采用前面音调,如运用模进、移位、扩充等各种手法来创造,但必须统一。乐曲收尾时,音乐要顺势而下,直达高潮。
  独奏曲程式I:两段体(慢板和快板)
  引子(乐队)+主题A+展开部B、C+主题A+主题变奏A(压缩或发展)+华彩B(冲向高潮)①慢板+结尾(终止)
   (注:如②转调,就一统到底。)
  独奏曲程式Ⅱ:三段体(快板、中板或慢板、快板)#p#分页标题#e#
  引子(乐队)+主题A+展开部B、C+主题A+副题D+自由连接E(技巧性)+副题D(作好过渡)+主题A+主题分裂变奏F(冲向高潮)
   (注如②转调,(③必恢复原调。)
问:写小乐队配器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技巧问题?
答:首先要明确配器的功能在于充实旋律的乐思,明确旋律的调性,丰富乐曲的织体,渲染特定的气氛。技巧不可能背离这样的主旨。学写配器可从最基本的三声部(主旋律、伴奏音型、低音)配器法人手,如果加进复调支声部就扩展为四声部了。还应该熟悉中低声部的几种常规性节奏处理,如节奏型、节拍型、衬托型、沉思型等。此外,以下几点值得注意:①中声部和弦变换不宜太多,特别是弹拨乐器,演奏的繁难会影响效果。②伴奏声部与主旋律音区不可靠近,更不可反超声部。③独奏曲要强调一个“独”字,伴奏要淡,要留出空间让独奏展示技巧。④伴奏与独奏的呼应要浓,二者关系的原则是“你繁我简,你简我繁”。③写好复调来丰富主旋律,这是配器中增光添彩的有效手段,从中也最能看出作曲者的功底。

                                                                                                                   转载自《音乐周报》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