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
主页 > 笛子 > 笛子教程 >

详解笛子吐音技巧

  笛子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而喜爱的民族乐器,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复杂纷繁,从吐、滑、剁、花到颤、叠、赠、打都是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的重要手段。而其中的吐音技巧,在笛子演奏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演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正确地掌握吐音技巧,必能大大丰富笛子的音乐表现力,更准确地体现音乐作品的内涵。能否掌握吐音技巧,不仅与舌的灵活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还与气息、口内感觉,舌与手指的配合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拟就笛子演奏中吐音技巧的类型,吐音的应用等方面略述己见。

  一、舌的构造

  要研究笛子的吐音技巧,首先要对舌的构造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了解。

  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官之一。它与我们人类的语言、味觉、食物的吞咽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分之二的舌体和后三分之一的舌根。两个部分在位置、结构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所不同。由于舌为肌性器官,因此,舌肌又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两组。这两组肌肉在舌体内呈现出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的特点,使舌的形状、运动方向多变化而且灵活,能在笛子吐音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舌内肌:按照肌肉纤维方向的不同分为舌纵肌、舌横肌和垂直肌

  (正中矢状断面)

  1.舌纵肌:又分为舌上纵肌与舌下纵肌两部分。舌上纵肌位于舌背面(即舍的正面)粘膜之下,起于会厌处的舌根而向前止于舌尖。舌上纵肌收缩时,使舌部缩短,而且能使舌尖与舌的侧缘同时向上卷起,使舌背形成一个凹面。舌下纵肌位于舌下面,纵列位于舌根到舌尖的一个组很薄的肌肉。舌下纵肌收缩时既能使舌部自动缩短,又能使舌尖向下弯曲,使舌体中部形成一个凹面。另外,舌纵肌收缩时,可使舌变厚变短。

  2.舌横肌:位于舌上、下纵肌之间、附着于舌侧缘粘膜组织内,其肌纤维横行向内外侧与其它舌内肌和腭舌肌交织。舌横肌收缩则是舌部伸长而变的窄细。

  3.舌垂直肌:排列于舌侧缘,肌纤维呈垂直状,自舌背下行至舌尖两侧的一组肌肉。舌垂直肌与舌横肌的机能相反,横肌收缩则使舌伸长而变的窄细。

  (二)舌外肌:由颏(kē)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舌腭肌等组成。

  1.颏舌肌:在全部的舌肌中,此肌是最强有力的,笛子的吐音技巧中,它直接影响到舌运动方向。颏舌肌起自下颌骨体内面连接于舌底部。当此肌收缩时,下降舌舌尖;当此肌后部收缩时,舌根推向前方使舌伸出口外。

  (头部垂直解剖面)

  2.茎突舌肌:从茎突发出,肌肉纤维向前向下进入舌的两侧和舌的底部,并与其它舌内肌相连。这组肌肉的功能主要是引舌收缩并使舌根部抬高。

  3.舌腭肌:由软腭的两侧发出,下端与舌部两侧边缘连接。他的作用是当肌肉收缩时,咽腔缩小。

  4.舌骨舌肌:起于舌骨,向上进入舌侧,位于茎突舌肌与舌下纵肌之间。当此肌收缩时,可使舌牵拉向下。

  二、竹笛吐音技巧

  上面介绍了舌的构造,它的作用是吹奏中气流的阀门,通过舌的灵巧运动与气息的配合,形成:单吐,双吐,三吐,循环换气双吐,碎吐这五种吐音技巧。

  (一)单吐

  1.单吐的特点及演奏方法

  在吐音技巧中,以单吐运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北派笛曲中,它是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乐曲中,乐句的起始、同音的重复、乐句的划分及旋律中不带连线的分音等都需要用单吐。单吐又有重吐、轻吐、唇吐等多种不同的奏法以表现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掌握单吐技巧并在乐曲演奏中根据音乐情绪需要合理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1)按舌的运动方式分类,单吐分为两种:

  ①T(突)式单吐:即“突、突、突、突”。舌轻放在上齿龈后面,然后快速回缩,通过与气流的配合,发出一个具有爆发里的音响,如我们发“突”音。要想连续吐奏时将舌重新放回原来位置上切断气流,当舌离开后,又可发“突”的音。这样连续的舌头动作就发出“突、突、突、突”。T(突)式单吐因舌尖与齿龈的触击面相对而言的要多一些,在舌离开齿龈时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一般而言,它的特点是发音结实、有力、清晰,适合于演奏强音、重音及力度较强的吐音乐段等。

  ②K(库)式单吐:即(库、库、库、库)。这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吐音,它跟T(突)式吐音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用舌尖,而是用舌的根部抵住上腭,阻住气流,然后舌根迅速离开,依靠气息的冲击形成具有爆发力的音响,类似发“库”音。它的最大优点是发音圆润,且富有弹性,可强可弱,柔中带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冯子存先生在演奏《五梆子》这首体现热情豪爽性格的民间乐曲时,因旋律要求在演奏中棱角分明,刚、健洒脱,选折库式吐音,可使吐出的音刚健富有弹性,而这一选折正好使奏出的旋律音符清晰而又不流于呆板,旋律的进行也显得更加生动有力。冯子存先生在演奏《喜相逢》、《五梆子》等乐曲中,除了在乐曲的后部随着速度的加快逐渐改用突式吐音外,全曲基本都是用库式吐音来吐奏。

  (2) 按演奏方式划分类,又把单吐分为轻吐与唇吐。

  ① 轻吐:舌头平展放松,舌动的力度中庸,气息和缓,爆发力不要太强,发出似断非断、较为柔和的音响效果。演奏符合为“⊙”,在乐曲中一般表现为抒情、轻巧的乐段。如:笛子曲《早晨》(赵松庭曲)中的尾声就是运用了轻吐这一技巧来表现人们在尽情嬉戏欢舞之后,又重新回到恬静柔美,令人回味的春天早晨的意境。

  ②唇吐:在吹奏之前,改编双唇自然闲合,保持吹奏笛子时的最佳状态,然后依靠气流的冲击,发出似“扑”音。唇吐不需要用舌,之需要气息的变化即可,发音力度的强弱是有气流的急缓决定的。气流急则力度强,气流缓则则力度弱。在传统的江南丝竹,地方戏曲及抒情乐曲中乐句的起始音都经常用到。如:江南丝竹《欢乐歌》,该曲开始头两个乐句中的盾音,如使用唇吐则音乐具有抑扬顿挫之感,使清新秀丽的曲调更加委婉动听。

  2.单吐的演奏效果

  就吐音T(突)与K来讲,二者在奏法上不同,而音响也有区别。用T(突)发音较直,而用K(库)发出的音则含蓄且更富于歌唱性。刘森先生在乐曲中时而轻缓、时而急促的运用多变的K(库)式吐音,使音乐含蓄,充满内在的活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恰好说明,这种独特的吐音是区别于其他竹笛演奏风格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音响表现出来的,而富有感染力的演奏,就需要在力度、速度以及音色等方面加以细致的变化处理。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一幅画的视觉效果,也要求明暗对比和色彩处理上的丰富变化,从中让我们看出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使它的艺术形象更加突出。在吐音技巧中,舌的轻重缓急与气急的变化应用,产生了不同的音响效果,有的发音音节为Tu(突),Te(特),Ti(梯)。有的发音为Ku(库),Ka(咔),Ke(克)等。音节不同,舌的触击点也不一样,加之气息的各种变化使用,使吐音效果产生较大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吐音有着不同的音响效果和不同的表现力,在演奏中应根据不同的作品要求采用不同的吐音方法。一般而言,吐音时舌的运动与气流的大小快慢成正比,二者决定了吐音的强弱,软硬。中国笛子演奏艺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只所以如此,除了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风土文化、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不尽相同而形成差异外,与吐音的运用也不无关系。冯子存先生早年以卖艺谋生,足迹走遍晋察冀边沿地区,受当地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熏陶,创作、改编了一批风格鲜明、新颖独特的笛曲。形成了以干净清晰的吐音、强有力的剁音、各种滑音以及丰富多彩的花舌、华丽奔放的花舌等演奏技巧,体现北方人的性格和语言特征的演奏风格。《喜相逢》原来的曲调较简单,在戏曲中往往用于过场音乐,经过改编以后,使乐曲大为改观,成为一首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极富表现力的笛子独奏曲。该曲第四段较多应用了单吐、花舌、剁音等技巧,表现亲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时热烈欢乐的情景。

  笛子演奏艺术大体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细腻委婉取胜,北派以火爆粗犷见长。刘管乐先生和冯子存先生一样,是音乐界公认的派笛艺的杰出代表人物,冯先生他的演奏讲究力度集中,吹奏的吐音清晰,干脆。形成了洒脱、利落、灵巧、朴实的独特演奏风格。刘管乐先生自幼向民间艺人学吹管子、笛子、唢呐等乐器,并且常为河北梆子、老调梆子等伴奏。因此,在他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

  (二)双吐

  1.双吐的特点及演奏方法

  演奏艺术是一种非常精确、细致、灵活,需要有高度演奏技巧的创造性行为,如果没有技巧作为保证,无论音乐作品多么好,音乐内涵多么丰富,也不能充分表现出来。然而更重要的是根据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把技巧创造性的运用于音乐作品当中,这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由此看来,音乐表现是目的,演奏技巧又是音乐表现所必须的。音乐表现与演奏技巧是表演艺术中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在双吐吹奏中,由于Tu(突)Ku(库)的奏法不同,发音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当“突库”交替出现时,就会产生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即Tu(突)发出的音响相对于Ku(库)发出的音响更要“重”,音头也大,这是笛子演奏者都会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初学者更是如此。那么,影响力度的原因何在?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 Tu(突)是舌尖抵上牙床靠气流的冲击发音,虽然二者都是依靠气流的冲击发音,但二者冲击点的距离要比吹奏Tu(突)音时气流冲击点到吹孔的距离要远,因而发音的灵敏度、音头的力度显然要弱一些;第二点是Tu(突)和Ku(库)两音的爆发力也不相同。Tu(突)的药重一些。原因是舌尖抵住上齿龈产生的力点较为集中,爆发力自然就大。相反舌根抵住上腭产生的力点较为散,爆发力自燃就小。知道了影响发音音响不平衡的因素之后。在练习中,可以采用把Tu(突)和Ku(库)倒置的方法来练习。即用“库突库突”的方式。练习时要有节拍重音:如:2/4拍库突库突库突库突每小节的第一个Ku(库)音要强调一下。否则吹奏起来以后自己也不知道是“突库突库”还是“库突库突”。有了重节拍音就能提高联系时的效率,节奏也会更加准确。经过认真练习后,两者之间音响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逐渐获得解决。

  2.双吐的演奏效果

  双吐由于速度较快,而只靠舌头的单向运动(突或库)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双吐吹奏中,要采用舌尖和舌根的交替吐奏(双向运动)来完成,即“突库突库”的方式。演奏要领是把掌握的两个单吐音节突和库连续的快速吐奏构成的。实践证明,在乐曲演奏中,双吐善于表现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紧张激烈的音乐情绪。笛子的双吐是借鉴西洋乐器长笛的演奏技巧而成。在我国北方民间称之为“双气”音。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十六分音符双吐在创作的乐曲中出现是赵松庭先生的笛子曲《早晨》中。赵先生集南派秀美、典雅、华丽和北派粗犷、明亮、刚健与一炉,打破南北界限,兼收两者之长,形成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演奏风格。《早晨》就是其主要代表作品之一。乐曲第三段即运用双吐技巧,塑造了人们在森林里嬉戏欢舞时的热烈、欢快场面。

  王铁锤先生是北派笛艺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气息饱满、技巧娴熟、感情充沛、音色圆润,形成了粗犷、豪迈、宽广、深沉的演奏风格。由于自幼受管乐之家熏陶,且具有身后的民间音乐风味。《庆丰收》是王先生五十年代末根据流行于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八仙庆寿》改编的一首优秀笛子曲,乐曲中的小快板部分即运用了双吐技巧来表现农民欢庆丰收的热烈场面。

  这首作品乡土气息浓郁,鲜明的名族风格与双吐技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时期刘森先生演奏的外国乐曲《霍拉舞曲》标志着双吐的演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该曲是根据罗马尼亚作曲家迪尼库的同名乐曲移植,全曲运用大量的双吐技巧,而宽泛的音域与变音较多的旋律进行又增加了指法等方面的难度。因此,至今仍颇有练习价值,成为笛子曲中典范性曲目之一,并且,极大的丰富、拓宽了笛子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演奏被成为二度创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演奏同一首作品,也不能演奏得完全一致。正像人们的个性各不相同一样,演奏风格也也因人而异。一些优秀的演奏家演奏的作品都有着某些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有的含蓄恬淡,以侑永的神韵和典雅的意绪,使人回味无穷。有的清新自然,热情奔放,以妙趣和淳朴的意境,使人心旷神怡。在吐音演奏效果上,由于舌的轻重缓急与气息的变化运用,同样产生较大差异,有的发音刚劲有力,清脆跳跃。有的发音轻巧柔和,圆润清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吐音这一技巧才有了不同的音响力度与色彩。六十年代末简广易先生创作并演奏的一曲脍炙人口的《牧民新歌》响彻大江南北,其主题旋律在第一段中再现时,以快速的吐音演奏使旋律活泼、跳动,这样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主题意境,让人们领略了辽阔草原的民族风情。曾永清先生是北方颇有影响的笛子演奏家,以擅长演奏梆笛而著称,笛风热情,明快,一曲情绪激昂的《草原巡逻兵》使双吐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表现了守卫在草原上的骑兵战士为国戎边的英雄形象。另外,宁保生先生在其创作的独奏曲《春到湘江》中干净有力的吐音与富于飘逸抒情气质的淡奏,使我们领略到了浓郁的湖南音乐特色与表现湘江两岸秀美春光的壮丽画卷。在众多的演奏家中,曲祥先生的演奏是以其饱满的气息,深挚的感情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吐音技巧更是别具一格。《沂河欢歌》是其代表曲目之一,在乐曲第一段描写热烈的劳动场面时,演奏者充分利用华丽的吐音等演奏技巧来表现欢快的情绪。

  音乐是利用自然音响(人声或乐器声)作为物质手段来表现的。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的音响没有语义,又不具直观性。在反映现实的具体性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它可以有限度地再现某些自然现象。在有些音乐作品中,它们通过音乐中音响进行的某些属性,特别是节奏和速度去模仿。

  各种艺术都有表达情感的特点,而音乐是一种擅长于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它在表现人们的情感方面,其生动性、深刻性、细腻性等有自己的优势。如笛子协奏曲《刘胡兰之歌》第五段“怒斥顽敌”中的双叶持续低音部分。此段旋律通过快速的双吐持续低音的吹奏,把刘胡兰面对敌人英勇不屈、怒斥敌人时极其紧张的气氛进行了充分的渲染,得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