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 箫百科 >

箫外形有什么寓意?谈谈箫的外形

  箫的外形,一般不外乎长短粗细,圆扁曲直。然而箫毕竟是乐器,形状的不同,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外观美感的问题,而是直接关联着箫的音色及演奏。箫的长短对箫的吹奏影响明显程度不是很高。但箫尾太长,会影响少数高音的吹奏;太短则会影响低音的厚度。所以一般箫长(常用的G调F调箫)很少有超过90CM或短于60CM者。较为合适的长度,一般是80CM左右。这是一个美观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适用性的问题。用尺寸的长短为依据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箫,是一个方面,如果再结合手感来选择箫的长度,则可以达到真正地适合自己的境界。

  方法很简单,拿一支目测长度自己满意的箫(绝对是因人而异),如果这支箫的重心刚好在下把位,那么这支箫的长短和手感便是双重满意的好箫了。(重心在上把位,箫太短了;重心在第一音孔以下甚至在出音孔附近,显然是箫太长了)如果尺寸长度没有选到最满意的,一般还是要优先手感为上。因为手感好,演奏便流畅。以箫饰壁或以箫寓志者,那就不必计较箫的手感了。自己眼看着合适,就是好箫。箫的粗细,主要影响箫的音色和音量。粗管的箫,音量大,在乐队中呼应性好,会给人一种踌躇满志的感觉;细管的箫,音量小,静处独品,使人觉得心箫相印,以至人箫合一。这是人与夜空的耳语,宁静而意远,极富诗情画意。此时心即是宇宙。粗管的箫高音条件略逊,细管的箫低音偏薄。

  看来造物并未赐予人以两全的东西,而是有意给人留下遗憾,从而激励人们不要放弃追求与探究。粗管的箫音色雄浑厚重,细管的箫音色清纯典雅。从地域性和文化习俗来说,闽南台湾风格的曲子,用粗箫音演奏的多;中原传统的琴曲,八成要用细箫演奏。音量与音色,原本不是一对矛盾概念,但在箫的制作中,却往往表现出几乎矛盾的态势来。箫管越粗、音量越大,那种清雅的文人味便越少。这是每个箫笛制作者都曾有过的切身体会,并且也一直未有一个公众认可的解决方案。故而吹箫人一经迷上了与古琴的合奏,便开始转而喜欢细管箫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粗管箫还是细管箫,都不宜用“好”与“坏”来评品。它们仅仅只是外观的不同,使用场合的不同,所演绎的文化内涵不同。

  正因为如此,喜爱粗细不同的箫,同时也可折射出箫的主人对不同音乐品味的追求。文化只有风格与特色之分,所以箫的粗细,也只有风格与特色之别。至于内径的数据多少以上为粗箫,多少以下为细箫,似乎还没有人拿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来。如果把内径17MM作为通用粗细的箫的话,那么内径15MM以下便应该算作是细管箫了,而细到多少为限度,那就要看吹箫人对箫掌控的功力了。内径19MM以上就应该算作是粗管箫了,粗到什么限度,同样取决于吹箫人的个人喜爱程度及对箫的掌控程度。不管是粗还是细,到了自己不能演奏的地步,也便失去了箫作为乐器的价值。箫的圆扁,主要决定箫的音色。箫管圆整的箫,音色多半也为大众所认可;而箫管带有扁味箫,音色也往往也有其独有的个性。当吹箫者一旦迷上了这种特别的音色,这扁箫的个性价值,也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它就像是错版的纸币,收藏价值反而高出一般的箫。

  箫的曲直,对箫的声音方面的影响,也不是很明显,但与演奏的舒适度有关。尤其是低音的箫,如果做成弯管,下把位的手便舒适多了,自然也就为演奏提供了方便。即便是手臂长的演奏者,D调以下的低音箫,做成弯管的还是要方便得多。当然这种情形也多偏指那些臂长的男性箫痴们,对于一般的纤巧女子而言,bE调的箫只怕手指就够不着了,这以下的低音箫也就不用谈了。

  广义的说,箫的竹材品种的不同,颜色的不同,竹节疏密的不同,制作风格(是否留根,是否两节,刻字款识等)的不同等,也都可以算作是箫的外形的范畴,但这些毕竟还是取决于各人对箫的喜好的因素多些,对箫的声音或演奏的影响,还没有明显到至关重要的地步,一般也就可以疏忽。简略地说,紫竹箫因为其颜色紫黑,所以显得古朴庄重,为不少文士所喜爱。黄竹类箫,新制的往往不能象紫竹箫那样受人敬重;然年久日深,用至枣红色后,则古雅可人,令人不忍释手。箫身竹节的疏密,原本是个纯外观的因素,却居然被古人大作了一番文章。

  不少书上都有“七节箫为正品,九节箫为妙品,九节以上为神品”的说法。一是因为古人有尚“九”的心态,再就是箫节多隐喻为“品节”,所以竹节密而高的箫,就成了“高风亮节”的标志了。箫的中通外直,也寄寓了“耿直通达”的内涵。另外,箫虽然不必等长,但毕竟还是有一个公认合适的长度,约80CM左右。在这样一个长度内一般的竹子是四到六节,而要竹子长出更多节来,这完全要赖于天成。只有生长在贫瘠之处,且饱经风霜的竹子才有可能长出七节或更多的节来。这样的竹子也就非等闲之竹了。本身就是物以稀为贵,而这竹子的生长经历,又恰恰与许多文士寒窗励志苦读的经历相暗合。那么用这样的节密的竹子制成的箫,也就无形地被赋予了文人许多想有而又无需直说的内涵。所以竹节高而密的箫在声音条件上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因为它负载着文人们赋予它的许多象征文人品性的内涵,所以这样的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文人们的至爱。再有,节密的竹子,在制作加工上,也往往增加了难度系数(如不易校直,开孔不易避节等),也是它价格高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演奏箫这种乐器时一般不叫“吹箫”,而尊称为“品箫”,这个“品”字,是不可以领会成品尝或品味之品的,而应该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因此,箫的品位高,关键还在于吹箫人在道德修养、气节情操方面要具备高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曰:“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焚不能毁其节。”古人拿竹节比喻人的气节的诗词是很多的,历代文人都认为竹制的箫也应该具有竹的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从读音上来说,“箫”与“消”同音,室内挂箫,寓有“消灾辟邪”之意,功同挂剑。

  中国人崇尚 “平安是福”的本位生存理念,既是箫可消灾,何不乐而挂之?也正是因为箫在看似平常的外形上被赋予了这样多的人文的内涵,那么许多文士的壁上都挂上一支赖以寓志寄趣的箫,自然也就成了一种时尚。纵然是不吹,还是可以饰壁增辉。箫的音色,极富有内在、含蓄及亲和的人声美。它在表现哀婉、慷慨的情绪时往往比其它乐器更胜一筹,从而形成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至于制作风格的不同,则完全只是个人的喜好,也就不再赘述了。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