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 箫百科 >

上海近代笛箫制作师承

  乐器行业中有一句行话:“苏笛,玉屏箫,”它的意思是苏州的笛子与贵州玉屏的箫是全国闻名的。事实也是如此。苏州的笛子(尤其是曲笛)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精湛考究的传统制作工艺,在昆曲伴奏、苏南吹打以及其它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的演奏中,历来被人们视为上乘佳品。上海笛箫生产起始于光绪年间。那时,有从苏州学艺的师傅到上海开设“桃永兴”乐器店。后来,这种技艺传了下来。到近代上海的许多制作笛箫的老一辈(如周来有、徐六四、赵登良、朱万保、陈建萍等)既继承了前辈的工艺技术,而且发展了上海笛箫制作技术。

  在解放前与解放初,吹笛箫的人大都知道“法华周来有”(“法华”是上海法华 镇路),且都喜欢用周来有制作的笛箫。他制作的笛箫,选材考究,做工精细。他乐意听取用户提出的各种改进意见,从而使他制作的笛箫无论在吹奏或者是工艺、外观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同行与用户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享有盛名的江南丝竹老前辈蔡 子卫、金肖伯以及金祖礼、陆春龄、陈重等著名笛子演奏家,都喜欢选购周来有制作的笛箫,往往一次就购买一大批,作为赠送朋友与学生吹奏的佳品。

  与周来有同住法华的徐六四师傅,则以制作洞箫与刀法出众而著称。他做的箫受到王巽之(王昌元之父)、孙裕德等奏箫专家的欢迎。他开的替孔呈鹅蛋形,不但个个一模一样,而且外口和里面都圆润光洁,除了鹅蛋形音孔外,他还擅长开挖桃子形以及古钱形的音孔。可惜象这样的绝技,因后来采用机器开孔的缘故,而很少再为青年一代所继承。

  由于居住在法华的还有许多其它制作笛箫的师傅以及他们的徒弟,故而使法华的笛箫远近闻名。后来,周来有、徐六四以及他们的徒弟,都成了上海民族乐器厂制作笛箫的中坚力量,常敦明(工艺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 顾锦康等都师从周来有,而陆续制作过高级定音专业笛箫的徐玉珍(徐六四之女)、韦世德、殷万银、王益良以及笔者等,则拜徐六四、赵登良为师。制笛高手除了云集法华者外,还有一位是居住在上海嵩山路的罗松泉(外号叫三毛)。他从大同乐 会郑觐文(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家)、郑玉荪父子俩处学得笛箫定音定调的计算方法;做出的笛箫声音优美、音准好,深受民族音乐界、戏曲界笛手的欢迎。与法华正宗的制笛师相比,他的优点是擅长制作各种不同音调的笛箫,运用计算方法求得准确的开孔位置,这在当时的制笛行业中是先进的;所欠缺的是他不是“科班”出身,制作工艺比法华正宗制笛师要差,有些工艺还要求助于别人。尽管如此,他仍不失为上海近代制作定音笛箫的祖师。还有一些制笛师(如章产明、历阿 根、童中秋等)都散居在上海广东路、城皇庙、小东门一带。他们大多数也都师承于上海“姚永兴”乐器店或苏州。笛箫雕刻师傅有曹寿堂、章自强、史书全、王全保、张云秋。他们在笛箫上雕刻各种古朴典雅的诗词以及飞龙舞凤、花草鸟虫,使笛箫的工艺观赏性更强了。他们之中,曹寿堂精刻各种书法字体,章自强擅长花草鸟虫。他们的竹刻技艺大都师出于上海民间与苏州。

  罗松泉爱喝酒,晚年患肺病,经常吐血,病入膏肓。为了不使他的制笛技术和经验后无传人,领导上派年青的赵三才师傅跟罗松泉学艺。赵三才本是朱万保的徒弟,与现仍在上海民族乐器厂的翟长艾也是师兄弟。他喜爱笛子,能吹奏“小放牛”“快乐的农村”等传统乐曲与歌曲,这在当时的制笛行业中也是不多见的。罗松泉去世后,赵三才就担任起制作高级定音专业笛箫的任务。在陆春龄等笛子演奏家的帮助下,他的演奏、制作都提高很快,制作的笛箫深受演奏家们的欢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赵三才下放了,现在的老一辈笛子演奏家们仍不时提起他的名字。

  继赵三才后担任制作高级定音专业笛箫的是常敦明、周来有、陈建萍师傅。常敦明不但具有扎实的制作技术,而且吹奏水平也提高很快。他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能认真地理解并付诸实验。1964年,常敦明与周来有、陈建萍、曹寿堂配合制作了一批高级笛子,由陆春龄、陈重、吴逸群等演奏专家从中鉴选出的笛子参加了全国民族乐器质量评比,首次夺魁。

  继常敦明、周来有、陈建萍之后,担任制作高级专业笛箫的先后有徐玉珍、韦世德(已转业)、王益良及笔者(已转业)等。王益良与笔者在未进厂学艺之前是黄浦区少年宫艺术团的笛手,师承高志远先生。高先生有深厚的民族音乐素养与演奏功底,精二胡、笛箫、扬琴等。上海笛子夺魁之后,高先生推荐王益良和笔者进厂学习制作笛箫,拜徐六四、赵登良为师,并得到常敦明、周来有以及郑玉荪先生等老一辈的指导;在演奏技术上又陆续得到陆春龄、陈重、赵松庭、刘森、简广易、孔庆宝、俞逊发、戴金生、高海等演奏家与青年演奏者的辅导。至此,有必要提一下郑玉荪老先生。他早年攻读地质、水利,后继承父业,致力于民族音乐研究与笛箫的改革。其女儿郑世安与义女王梅月眼下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工作。1964—1966年间,年已八旬的郑玉荪先生为了将笛箫的制作计算法传授给青年一代,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每个星期日都放弃休息,从家中步行到南市的车间,所学者有王梅月、赵冬寿(赵登良之子)、韦世德、王益良、张桂珍及笔者。他常说:“目前生产的笛箫音准差,对普及文化教育,对孩子的听音能力都带来不良影响,我 们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学好了可以改变笛箫生产的落后面貌。”他的计算方法,运用在生产中使笛箫音准误差率降低,故而有许多外地的制笛师都求学于他(如开封民族乐器厂的沙于诚等)。(不久前,曾在一个杂志上看到杨荫浏老先生的文章,得知郑老的笛箫制作计算法是杨老所教,至于以后郑老是否有修改与发展,则不详了。)

  假如说罗松泉、赵三才是处于上海笛箫发展的萌芽时期,而常敦明、周来有、陈建萍是处于上海笛箫的成名时期,那么再后一个阶段则可以说是上海笛箫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制作高级专业笛箫都 除老一辈的周来有、陈建萍外(常敦明脱产做领导工作),还有徐玉珍、韦世德、王益良和笔者等。这样一个力量强大、阵容整齐的编组,使上海的笛箫无论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音准、音色等方面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目前,在上海制作笛箫的年轻佼佼者有沈钰青、赵景国。他俩俱拜陈建萍为量。沈钰青1971年进厂,刻苦学艺,曾数年笛不离身,在制作与吹奏上苦下功夫。他听觉灵敏,善思多想,埋头拼搏。他与云南省歌舞团张祖豫一起改革成功的加键巴乌,音色优美宏亮,音域宽广,在国内外都有很好的评价。他还与广西歌舞团的同志一起改革了加键双管制笛以及其它吹管乐器。赵景国1972年小学毕业后,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办工业中学就学。他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学习制作技术与演奏技术。目前,他的演技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能演奏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曲与传统曲。他所制作的笛箫也已崭露头角,开始受到专业演奏者的欢迎。

  从上海近代笛箫制作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笛箫制作者,除了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外,还应该继承优良的传统制作工艺技术,具备尽可能精深的演奏技术、相当准确的听音能力、基本的物理声学知识以及尽可能丰富的音乐知识与文化知识。这样,他制作的笛箫才会在吹奏的工艺观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只有这样,当音乐的发展要求乐器与之相适应时,他能很快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来完成改革、发扬和创新的重任。新一代的笛箫制作者应该是具有如此能力的人。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