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以上发明以外,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革新,这就是1828年帕普将过去所有琴弦都是用同一角度改进为低音弦与高音弦交叉安装的方法。从而得以使钢琴在原有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扩大音域成为可能,钢琴的音域由此扩大到了5个八度。这种作法很快被各国制作师们效法。
艾拉德是法国钢琴制作师,他的名字与钢琴历史密不可分。他不但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制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对音乐极为精通,并与音乐家们保持着最紧密友谊的音乐爱好者,更是一位贝多芬的崇拜者。1803年他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架钢琴送给贝多芬,大师对这架钢琴的性能提出了一些改进的设想。但遗憾的是,贝多芬没能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享受到得以改进的优质钢琴。无可争议的是,正是有了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法以及由他的学生车尔尼到李斯特发展的这一学派,才为后来钢琴制作提供了更充足的动力。
艾拉德于1821年在巴黎发明的复震式击弦机就是源于这种动力。这种新式击弦机的优越性在于,它能使手指在完全离开琴键时能再快速重复演奏某一个音。从整个击弦机结构上看可以说与现在三角钢琴击弦机完全一致。艾拉德不愧是一位画龙点睛的大师。起初有人认为这种结构复杂的击弦机不可能耐用,只是性能优越。但事实相反,正由于它的结构复杂才能使强力度弹奏时把更多的力分解开,使内部零件磨损度减小。到19世纪中期,这种形式就很普及了。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立式钢琴的产生与发展。虽然立式钢琴的拥有量远超过三角钢琴,但在整个钢琴发展史中它却不是主角。
1811年,英国人沃纳姆(Robert Wornum)设计出第一架与现代立式钢琴原理一样的钢琴,由于立式钢琴体积小,它的出现无可否认为钢琴进入家庭创造了条件,但就立式钢琴的声音效果及弹奏感觉而言则无法与三角钢琴同日而语。
从19世纪中期到现今,是钢琴制作业走向成熟和普及的时代。
1850年德国钢琴制作师海因里希·斯坦威(Heinrich Steinway)移居美国,1853年在纽约创立斯坦威父子公司。1855年,他们研制出以交叉琴弦与整块铸铁支架相结合的立式钢琴。1859年斯坦威公司融各国制作师的成果为一身,完成了现代钢琴结构的原形,并获得多项专利。它是采用包括交叉弦列与整块铸铁支架及复震式击弦机相结合的钢琴;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后来斯坦威又于1877年分别在伦敦和汉堡建立分厂。从此各国制作者便以斯坦威为范本,创立自己的名牌钢琴。如在欧洲有著名的“3B”:贝希斯坦(Bechstein)、布吕特纳尔(Bluthner)和伯森多夫(Bosendorfer)。这时期的钢琴制作业在各种新技术的促进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紧接着立式钢琴与适合家庭使用的小型三角钢琴迅速普及。到19世纪后期,还涌现出一些专门制造钢琴部件的工厂,如1882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创立的以生产世界最优异的钢琴击弦机著称的瑞纳(Renner)公司。该公司把过去虽性能相同但型号不统一的击弦机结构加以规范,为钢琴的维修和更快地普及贡献非凡。它们的产品至今仍被一些世界著名钢琴厂家所选用。
从克里斯托福里1709年发明出第一架钢琴到今天,钢琴已走过它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中间所包含的不只是那些制作师们的智慧,其中还有各时期音乐家们的广泛参与,而更多的是有了音乐的发展这块沃土,钢琴才得以生存、得以发展、得以成熟。钢琴以它那完美的音响和丰富的表现力,从开始不被人们理解到最后登上乐器之王的宝座,是音乐发展的必然。
安东·鲁宾斯坦曾说:“你以为钢琴是一件乐器吗?不!钢琴是一百件乐器。”每当我们面对钢琴时,每当我们聆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的钢琴音乐时,我们便由衷的感到它是如此的神奇,这便是我们渴望更多地了解钢琴,理解钢琴音乐,认识它的过去,思考它的现在,探索它的未来的动力所在和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