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教程 >

顾梅羹:琴学备要(音律)十论完整版

第六章 立调

  琴调的定名,历来琴家各执其说,主张不一,有用律名配合称为均的,他们的名称是:黄钟均、夹钟均、仲吕均、夷则均、无射均等等。那就是看宫声配合了那一个律,就用那一律为均名,宫配黄钟,即名黄钟均,宫配夹钟,即名夹钟均,宫配仲吕,即名仲吕均。均即是古韵字,有分类成组的意义,以宫声配合律名为均名,是意味着用律的高下而言(俗称调门)是以“十二律旋相为宫”为其理论基础的,也就是具有“音高”的概念。但黄钟的音究竟是多高?自来纷争未定,向无正确标准,其余各律,就是从黄钟递生出来,黄钟既无标准,各律当然也无定准,所以虽用律来名均,仍然是假设而不实际,其结果还是没有绝对音高,而只是指音阶的相对关系而己。

  有用律名配合称为调的,他们的名称是:黄钟调、太簇调、姑洗调、蕤宾调、夷则调、无射调、商角调等,这是拘守一弦为宫,三弦为角律应仲吕的成见。如紧五慢一的弦法,他误以为三纺为角律应仲吕,则其第一弦为宫,宫角相间有五律,当律应大吕,将大吕弦一慢,变为黄钟,所以名为黄钟调。而不知三弦为仲吕宫,一弦是黄钟下徵,并非大吕,又将紧五纺置之不顾,而不知是以五弦为宫,慢一弦来与五弦相应。又如紧二、五、七的弦法,也是误认一弦为宫,三弦为角律应仲吕,自然就会误认二弦为商律应夹钟,将夹钟弦一紧变为律应姑洗,所以名为姑洗调。而不知三弦为仲吕宫,二弦实为太簇下羽,而非夹钟。其余所谓蕤宾等调的误失,也都是一样。实则三弦不一定是仲吕,一弦也不一定是宫,如果是那样“刻舟求剑”,所以就牵扯附会混淆不清了。

  有用五声之名配合称为调的,即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等,是以五声中的一声为其主调之音,它的主调音为何音,即为何调。立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立某调为主,命曰宫调,定好它五声的弦位,凡转弦换调,看它是以宫调某弦为宫声,就称为某调。如以宫调徵弦为宫就叫徵调,以宫调商弦为宫就叫商弦。这在乐家名为均,但是琴家往往混称为调,就看它是以宫调宫弦为某声,而称为某调。如以宫调宫弦为徵,就叫徵调,以宫调宫弦为商,就叫商调。这在乐家才名为调,而琴家也称为调。或又称做均。考隋朝废去旋宫,仅存黄钟一均,一均应有五调,就是后种的调。本编专讲五声,不讲律吕旋宫,前种的均调非所当论。编中所述五调,专属后种,就将它作为黄钟一均来看也可。

  立宫的说法,也有两种:一种主张一弦为宫的外调(也有叫复古调的)为宫调,如曹庭栋琴学,汪绂《乐经律吕通解》,祝凤鸣《与古斋琴谱》,苏璟《春草堂琴谱》都是这一类。一种主张三弦为宫的正调为宫调,如王坦《琴旨》,吴灴《自远堂琴谱》,邱之陆《律音备考》和近日琴家所主,都是这一类。两说对立已久,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兹暂从后说,以定标准。

  宫调已立,即可依照相生的序次,转生徵、商、羽、角等调。只是移轸转弦,应一律用紧角为宫的方法(见前辨弦章),不可杂用慢弦,才不会有名实相乖的毛病。理由是因为各调都是从宫调宫弦所得之声得名,所以这一宫弦万不可移动,若一转慢,便不成为宫调的宫弦,就不可以为各调定名的准则,乐家一均五调,必以一律言之,任转何调,此律不得更换,也就是这个道理。历来琴家,每从便利,任意用紧弦、慢弦以立五调,而加上五声的名称,其实慢弦的调与紧率的调,各自一类,是不空混合的,兹立九调表说明如下:

 

  上表以正调为主,列在正中,向下推,即为慢弦所转的五调,名为五均。向上推,即为紧弦所转的五调,名为五调,都用弧线连接,使各自为类。琴家从便利所用的慢弦两调,紧弦两调,合正调为五调,也连以弧线,是指出某两调同以某弦为宫,它的调弦法也应该同用一式,所以证明虽有九个,而和弦的法式实止有五个。每调中间的两行小注,一行是说明递转的方法 ,一行是说明相互的关系,又所以证明九调虽曲一调而生,其间又各有联贯的脉络和自然的顺序。

  五均既非本编所讲,列在表上不过示人以均调转弦定名的差别。下面的两个表,是专就紧弦的五调和琴家从便利所用的五调列出,而更加以指证的。

  上表以最下一行宫调为主,顺次上推,为徵、商、羽、角四调,都是由紧角为宫转出,表中画有弧线者,即是每次所紧之弦。

  试检表中,各弦都经转动(有弧线)惟有三弦始终不移(无弧线),以一声而遍历宫、徵、商、羽、角,所以用它为五调方调之音。王坦《琴旨》也以三弦为五调之体,但是他不就声说,而就弦位说,所以有人批评他的立论失所根据,就在这一点。又检表的末尾所说明的紧弦次第,就知道各调必由递转而生,不能全从正调径直转出,(例如欲求羽调,必须先紧宫调的角,使成徵调,再紧徵调的角,使成商调,然后紧商调的角,便成为羽调了)正与五声相生之法吻合,这都是声律自然的妙用,值得深思细玩的。

  琴家所定五调、紧、慢互施,实用较为便利,已经是很久的传统了,自不可废,兹列表于下。按正调原名宫调;正调慢三弦的调,原名慢角调,又名复古调、碧玉调;正调慢一、三、六弦的调,原名慢宫调,又名泉鸣调;正调紧五弦的调,原名蕤宾调,又名紧羽调、金羽调、侧羽调;都很纷杂混乱。兹考求实在,姑且将它们的名称更定如下表:

  上请以中行正调为主上下推为四外调。表中弧线在声左者,表示正调原来所慢的高强度;在声右者,表示正调原来所紧的弦。

  度检表中弧线和表末说明紧弦、慢弦的方法,可知正调三弦(即宫弦)既已移动,而四外调又是直接由正调生出,不是顺序递转的(表中弧线都连结于正调,即是些意)于五调的定法,五声的相生,全然不合,所以不可与前表各调相提并论。表中更定五调的名称,其正调是沿用旧称名为正宫调,慢弦的两外调,因它所慢的是正调的宫弦,徵弦,所以名为慢宫调、慢徵调;紧弦的两外调,因它所紧的是正调的角弦、羽弦,所以名为紧角调、紧羽调。是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可以矫正历来的错乱了。

  琴调虽有五个,然而琴曲中用得最多的,只有三弦为宫的正调,如《高山》、《流水》、《阳春》、《梅花三弄》等到,现传各家琴谱中十之八九都是。其用一、六弦为宫的慢宫调,则如《猗兰》、《长清》、《短清》等(这一调的曲操多用正调借弹,详后借调章);用四弦为宫的慢徵调,如《获麟操》、《挟仙游》等;用五弦为宫的紧用调,如《潇湘水云》、《搔首问天》等;用二、七弦为宫的紧羽调,如《秋鸿》、《捣衣》等;都不过寥寥几曲。原因是三弦为宫,各弦都可上下相生,互相流转,叶音最便,为他调所不及,(试检前定弦表中,各调都有缺位,惟有正调独无,可证。)所以它的取用,用特别广了。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