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的投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它能直接更加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是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有序的音符和音乐要素的组合,将演奏者自己对乐曲、作者的理解贯注其中并予以充分的表现来完成的。
古筝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抽象的艺术。在古筝演奏中,有的演奏者在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却给人以缺乏神韵、平淡无情之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古筝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者、作品风格、意境以及情感内涵的认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启发与培养,学习古筝的初始阶段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因为感情表现是发自内心的,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习惯等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情感表现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去不断感受和体味。因此,在实际的古筝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技术层面的训练,而忽视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则会造成学生的演奏平淡乏味的结果。情感启发和技术的学习是同步进行的。古筝教学必须尊重和运用音乐长于抒发感情,激发感情的特点,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古筝的音乐文化内涵蕴含较深,要想把握古筝的情感内涵和表现是有一定难度的。每部作品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如何把古筝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并表现出来是古筝教学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第一,在古筝教学中首先要注意选择情感高尚、健康的古筝作品,而不要选择那些情绪萎靡、消沉的音调作为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生理成长的需要,选择那些热情、活泼、欢快、雄壮为情感基调。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意境,尽量将音乐语言中无形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如在学习古筝曲《寒鸦戏水》中,教师要先把乐曲的意境描述给学生,筝曲以委婉清雅的旋律,明快清新的节奏,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群寒鸭嬉戏于波水细浪间的情景。教师还要介绍全曲的结构以及各个段落之间的情感表现。在学习演奏古筝曲《渔舟唱晚》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该曲的两个部分的表现情景,即第一部分的优美宁静的旋律所表现的“晚”的静谧和“唱”的自得;第二部分则是勾勒出一幕喧闹欢快的“近景”。
第三,教师的富有情感的演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示范演奏时,要尽可能做到用丰富的情感表现手段,去解释每一个乐句的美感。教师可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化语言来描述音乐的情感意味,也可以用充满文学或感情色彩的语汇来描写乐曲中的画面,或将乐曲内容故事化,音乐知识趣味化,指法练习形象化。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想象三者充分结合起来,即教师到位的演奏示范动态把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同时进行,可以达到融音乐、演奏入情、景之中的效果,不仅使学生领略演奏的魅力,还可以加深情感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和想象力。例如,在学习演奏古筝曲《战台风》的第二部分中,这一部分是描写剧烈的台风袭击的画面,演奏手法采用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扣摇等技法来模拟台风的呼啸。在模仿台风的演奏时,要体会那种由远至近,由慢渐快的风速,这就要求教师在演奏这一部分时的情感的恰到好处的表现。当然,要做到情感表现,教师本身必须有足够的音乐观察力、感受力,必须敏锐感知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和流动的美。
结语
科学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技术与文化相统一的原则、教育性原则是古筝教学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是古筝学习规范化及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情感性原则是古筝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基础,技术与文化相统一的原则是古筝演奏更上一层楼的保证,教育性原则是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所以说,这四个原则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意义,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并相辅相成的,并共同指导着古筝教学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