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对古筝已不再陌生了,它已成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一宗大众的文化艺术。这是主要得益于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国家文化方针的正确引导下,和几代筝人含辛茹苦的不懈努力中所取得的辉煌。发展至今筝学艺术成就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具体体现在:筝艺资料的民发掘、整理,各流派曲目搜集成册;从民间走向专业学府院校,登堂入室、步入艺术殿堂;筝表演技艺的飞跃,创作曲目的丰富,器乐改革等方方面面。然而,时至今日,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将对这门艺术也会提出更高的要坟与标准,对于我们从事古筝艺术的同仁们无疑列出了新的课题。面对这新的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决不能再以向社会普及宣传的水平,沉浸在仅能弹几首曲子就能是古筝艺术的全部了,……就是古筝家了!这是远远不够的。纵观古筝艺术发展历程的半个多世纪,第一性的表演技艺发展是非常迅猛的,人才辈出,创作曲目成绩亦是十分出色。
然而,在理论建设方面略显滞后,这不仅表现在出版书籍方面,在专业学术院校的教育上也都存在着重技艺、轻易理论、修养的状况。出版物有关筝的书籍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普级教材、教程之类的书,往更深层探究的书尚未发现,可能写了出来也没人看。因此对理性探讨见解较深的书籍是吃力不讨好的缘故,所以就没人去下这种功夫了吧?在筝的理论建设方面,多年来许多前辈们十分重视史略和筝的演奏流变、流派的研究,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但与飞速发展的筝艺目前的现状相比,仍是不够的。当老一辈远去的时候,为适应新的形势,这项工作不能停滞。一门艺术的发展必须是全方位、立体构成的,这样才更具有艺术的生命力,尤其当整个社会发展到一个崭新的、科技、文明高度现代化的水平时,人们对艺术和人性化的品位及理性的精神需求,相应的也达到了极高的要求。我们从事古筝艺术的同仁朋友,还仍然以过去的艺术技能水准和表演方式去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显然是跟不上趟的。
在整个古筝艺术发展体系中,对这门艺术的“美学”建设应当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完善这门艺术的整体性,使其更具理性化,是十分必要的。艺术门类的美学在我国至今还是一门年轻的新课题,八十年代初“美学”还被拆为“脱离实际”的学科。但不等于说我国没有美学论著和思想的阐叙,只不过不象西方美学那样系统化,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我国美学先驱朱光潜、宗白华、方东美等先生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国从古至今和西方“美学”之借鉴,建立我国美学研究探索。现代著名音乐美学家赵宋光先生、修海林、罗小平等学者在音乐美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古筝艺术的“美学”认识亦应与技艺并重,提到同等高度去探索、去完善,以促进这门艺术的整体完美。
一、境界与修养
1910年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上”把“境界”作为美学根本性的中心概念来讨论词创作与欣赏的关系。这一词以致后来成为中国现代美学、文艺理论、哲学所关注的重要焦点,它不仅仅限于词的创作与欣赏。同样适用于一切艺术门类的美学原则。这里提出的“境界”一词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境界”概念作了一个全新的、极有深度的理解和创见,不同于历史上严羽所说的“兴趣”;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袁宏道、袁枚强调“性灵”等见解。“境界”的创见是王国维在现代中国美学中心定位的一大贡献。
古筝艺术的完美体现最终是以表现形式展示传达给广大受众,从一般的观念来看,演奏技能肯定是第一位的,然而这仅仅是直观表露的现象,是没有通过冷静思维去分解剖析那些具有强烈冲击、震撼、优美、娓婉、舒展、开阔、俏丽、妩媚……等各种魅力无比地复杂情感展示,是如何形成的,其实它是人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一种展示。电脑控制操纵的钢琴也能奏出不同速度的乐曲来,但它决没有钢琴演奏家演奏同样曲目那样生动感人,因为那是一种无生命的纯机械程序过程的展示。为什么同样的一首乐曲,不同人的演奏却能产生不同深度的感受?并非是单纯的技术娴熟与否的问题,所说的不同主要是指气质、韵味、品格、凝重、敦厚、飘逸、洒脱、超凡等等一系列惟妙惟肖的千差万别,这一切细腻入微的情感物化外扬的效果,决不是靠成天沉浸在疯狂的练习中所能成就的境地。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极为细腻的表现形式,法国作曲家圣桑说过:“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换句话说,音乐演奏精妙之处给人的情感上的触动,决不是用言语能达到那种深邃的程度。法国另一位卓越的作曲家、指挥家、理论家莱修埃尔也曾认为“做为音乐固有的特点,乃是表达与人心联系最紧密的感情……音乐能够表达言语所不能说的。”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有着不同人生阅历、修养、人品、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甚至年龄与性别上的差异。在他们演奏的作品中就会得到有形或无形的必然体现(指在完成了一定有素技艺训练的前提下)。
人生经历越丰富,自身的感悟越深刻,那么对伤口的理解与表达自然越细腻、越精细入微。冯友兰先生曾提出过人生的意义来自人们对宇宙(可理解为客观世界)的“觉解”(即了解与自觉),不同的“觉解”产生不同的“境界”,“境界”的高低决定于“觉解”的多少。
至于“境界”如何归纳划分,在美学界,宗白华与方东美曾把境界划分为三种,即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而冯友兰则提出由低至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无论如何划分界定“境界”在艺术的美学范畴它已成为一个中心定位的问题了。“审美”与“境界”已具不可割裂关系,“境界”一词说在现代哲学、美学中已具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