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古筝乐曲【昭君出塞】赏析

  [未报劬劳恩,我未了心头愿,谁知我思念故国,更恨我地君王。]——王昭君在此表白内心的痛苦。生为儿女,全未报父母养育的大恩大德就远嫁,不过这只因为心有为边民修好的志愿,所以别故国,自请嫁作匈奴妇。但她明白,这一行动,会有人认为她是不思国家,甘愿攀贵。所以慨叹忍辱负重却无人理解,其中甘苦无人知晓。在这里也发泄了她自己的心中怨愤,恨那君王选她入官数载冷落,恨那君王无能治国,最后是“安危托妇人”(唐.戎昱)。

  [手抱琵琶,经已泣不成声,难把哀弦震响。]——此处可见王昭君已到了声嘶力竭,哀尽悲难鸣的地步,故此想弹琵琶诉哀声亦无力了。此处用“震”而不用弹,可见其内心之哀怨而要力诉,此字用得很好。

  [今日去天涯,他朝倩谁收我的白骨,怕难似苏武还乡。]——王昭君在此出塞路上,思绪万千。她想得很多,想得很远,甚至想到死后的事。人临逆境是很容易想生想死的,不过昭君在这里更多的是想到此行及死后,人们如何对待她。从曲词表面上看好象是她有强烈的忆国回邦的思想,怕自己不能活着归故里,客死异邦,甚至骸骨也没人收殓回国。但实质上她是想自己此行有否人理解,为边城修好之志是否得世人明白而颂扬,象那苏武一样被人理解受人敬仰。苏武是汉武帝时人,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仗汉节(使臣所持信物)牧羊北海,卧起操持,节旌的羽毛尽落,最后不辱使命而归,故得后人传颂。

  [烦劳寄语我双亲,莫垂老泪望天涯,当少把我王嫱生养。]——虽然昭君觉得未报父母的养育“劬劳恩”,但觉得此行为的是国家与边民,故此劝父母莫为她悲伤,莫要牵肠挂肚,任她去实现“为保边民修好”的意愿,正是:“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明.莫止《昭君曲》)

  [寄语汉宫庭,为我拜上元皇帝。]——这是王昭君的真实心声,其实嫁予匈奴虽是她自请,但实是迫不得巳,假若国家富强,汉朝重振,又何用“和亲”之下策,故此王昭君在这里吐露心声,希望国家重振,皇帝贤明,到那时国力强盛,就会“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唐.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同时就不用劳民伤财,挑选民女去应赴了。

  [此后莫再挑民女,误了蚕桑。应该爱惜黎民,更应顾念民间痛养。]——这里倒不是王昭君不明“和亲”国策,只是切身处地地想此去番邦,真不如在家养蚕。所以怨来怨去就怨到那皇帝老子的头上;因他广挑民女入宫,但又不予赏识,冷落一旁,故此王昭君怕自己在冷宫中自发而终这才自请出宫嫁予匈奴,但她还是希望皇帝贤明,体恤百姓,今后莫再如此。

  [回首汉关徒惜别,梦魂难望到家乡。]——此时此际,昭君已知“一身去国六千里”(唐.柳宗元)了。一出雁门关已是无法逆转了,再回头,再思念国家总在天际云涯的远方,任那魂索梦绕也是难回国家的了。

  [待王嫱跪尘埃,拜谢爹娘教养,拜别了汉家姐妹,拜别了护送官韩昌。]——此处可见惜别情长,话语叮咛,——尽把心声在这国门告别之际,尽情地倾诉。作者用了三拜谢句很好地写出昭君依依惜别的心情。

  [忽听得一阵阵胡笳,不由人心弦震荡,王昭君,心惶意乱,前路茫茫。]——若听闻乡音当然会倍感亲切,可现在传来的却是阵阵胡笳声响,这怎不令昭君不寒而栗呢?一出雁门关,再闻胡笳声,深知去国已远,身处异地,王昭君又怎不意乱情迷,怎不思绪万千,怎不哀伤感怀!正是:“天外边风扑面沙,举头何处是中华?早知身被丹青误,但嫁巫山百姓家。”(明黄幼藻《题明妃出塞图》丹青:指国画。巫山在四川、湖北两省边境,王昭君的故乡。

  终观全曲,可见情词哀怨动人。作者把王昭君步出国门后那内心世界很细腻深刻地描绘出来,非常真切地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哀怨情怀以及思念国家的深情。作者以非常强烈的情怀倾注曲中,使人听来无不为之动情,催人泪下,令人拍案称绝。真是塞外琵琶曲,唱出千古情。(作者:苏汉华)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