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扬州古筝崛起之谜

  ■盛大的踏青活动中,“弹筝”已是一个重要活动项目

  ■这些只是在历史记载的夹缝里,寻找到的一些有关扬州古筝的碎片,扬州其他艺术的盛况湮没了筝艺

  ■不过,学筝热的背后,其实还有一条更简单的道理:入门容易。“只要学会3种指法,就能弹奏乐曲了。”古筝老师张玲说

  如果要选一件乐器代表扬州,只能是古筝。

  “中国古筝之乡”、“天下古筝七成扬州造”……古筝文化、古筝产业,已是这个城市为之骄傲的名片。

  古筝,对于扬州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制筝、学筝、赏筝,不过是扬州人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事。淙淙的古筝声,早已融进这个城市的文化脉搏。

  正因为熟悉,我们往往忽略了古筝背后的故事。

  古筝文化并非扬州独有,为何只是在扬州蓬蓬勃勃?古筝产业也非扬州独占,为什么只会在扬州长大?扬州古筝的文化根源在哪里?发展节点出现在什么时候?

  在2008人古筝同奏《茉莉花》迎奥运之际,我们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求解扬州古筝的发展之谜,或许,能在更多方面给我们带来启迪。

  古筝勃兴的背后是厚重的文化

  两座乐器之城双峰并峙:厦门鼓浪屿--“钢琴之城”,扬州--“中国古筝之乡”。一西洋一民族,一现代一传统。鼓浪屿10户人家就有一户有钢琴的盛况,当源于海洋居民的开放心态,而扬州古筝的勃兴,更多地倚重这个城市2500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因水而兴的扬州,从来都像水一样灵动。悠悠琴声,从吴王夫差开始,一直流淌到现在。2500年琴声的浸润,让扬州的一草一木都充盈着浓厚的艺术气息。

  古筝,在扬州流淌了千年的悠悠声韵里,无疑有着重要一笔。

  早在唐朝,扬州古筝演奏就引起了文人的注意。唐代扬州的女子,弹筝的技艺往往是举国一流的。唐僖宗年间,连州秀才黄埙认识了扬州第一名妓薛琼琼。薛琼琼自幼由薛小娟收养,而薛小娟为薛涛义孙女,长于百技。薛小娟把琼琼调教得歌诗乐舞样样出色。薛琼琼尤擅古筝,指法得名筝手郝善素真传,出神入化,一时人称弹筝国手。

  到了明朝,《陶庵梦忆》“扬州清明”一章记载着这么一段:“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岗,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弹筝。”盛大的踏青活动中,“弹筝”已是一个重要活动项目。

  及至清代,扬州的古筝演奏家们汲取了以山东、河南为代表的北派和以广东潮州为代表的南派演奏长处,将古筝演奏艺术和技巧推向成熟,表现力更加丰富。《扬州画舫录》卷首记载着这么一句诗:“年年肠断玉箫声,檀板红牙小部筝”,让有清一代扬州古筝演奏的盛况宛若眼前。

  上世纪30年代,筝艺大师史荫美回到故乡扬州,史先生笙箫管笛,琴筝琵琶,无所不能,但最拿手的还是古筝,由于他在扬州的活跃,当时扬州筝坛一度欣欣向荣。可是,随着日寇侵华的全面爆发,同仁们各地流散,史荫美潦倒穷困不能作为,最后贫病交加,逝于家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史荫美散播下的筝艺种子,还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比如,此后在东南亚一带颇具盛名的筝艺大师梁在平先生就是史荫美的弟子。

  这些只是在历史记载的夹缝里,寻找到的一些有关扬州古筝的碎片,扬州其他艺术的盛况湮没了筝艺。虽然如此,闪烁于扬州文化传统之中的筝艺碎片,还是为千年后扬州古筝的勃兴扎下了牢牢的根基。

  如今学筝多是为了修养身心

  从今天扬州的学筝热里,你很容易就能寻找到根基所在。

  “女孩子学古筝,雅啊!”问及让孩子学古筝的动机,一位家长的答案很简单。

  这个学筝的女孩叫汪之涵,8岁,学筝才两个多月。送她来的父亲,并非文化人,只是农药厂的一个普通技术员。在四季园小区的这个古筝班里,大多数家长都像那位父亲一样,让孩子学古筝,并不是只想考级拿证书,“女孩子嘛,学学古筝更有修养啊!”

  当修养身心,成为学习古筝动机时,你不难发现,“雅”,一个简单的字,背后积淀的,却是这个城市精致文化的传统。

  不过,学筝热的背后,其实还有一条更简单的道理:入门容易。“只要学会3种指法,就能弹奏乐曲了。”古筝老师张玲说,“一般来讲,学两个星期就能弹简单的乐曲了。”

  会弹奏,就能激发起更大的兴趣。“比起钢琴来,学古筝坚持不下去的很少。”6岁开始学古筝的张玲,当年一起学筝的同伴,几乎没有一个半途而废的。

  学古筝的不只是孩子。卢琴是一位幼儿教师,这个暑假,她和几个同事一起报名参加了古筝培训班。“幼儿园里到中班就要开古筝兴趣班,教得虽简单,但自己要先会啊!”卢琴说。交了300多元的学费后,她又花了1000多元挑了架红木筝。“初学的,先买架中档的吧!”

  看着如今学筝人越来越多,张玲回想起了当年自己学筝的情形。“当时我会弹古筝,同学们都羡慕得不得了。”张玲说。1986年她上小学,当时“筝女”可不是人人想当就能当的,少年宫古筝培训班的首批“筝女”,都是由学校层层选拔,在伙伴们羡慕的目光中送去学的。

  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功莫大焉

  张玲不知道的是,扬州古筝崛起的节点,恰恰就是在她刚学古筝的上世纪80年代。

  现在教古筝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一位老人--张弓。80年代初的那场“古筝复兴”就始于他。如今扬州的“筝人”,一多半是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张弓早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曾师从著名演奏家、教育家曹正、郭鹰等筝界前辈。毕业后,他回扬州工作,眼见当时扬州古筝濒临“断弦绝响”的境地,毅然开始了“古筝复兴”。他推广古筝培训,一开始常常不被家长理解。只要看见条件好、有天赋的孩子,他就想“收入囊中”,但却又往往被孩子家长拒绝,无奈之下,他只得一次又一次地走街串巷去“游说”。“当时街面上很少看到有古筝卖,木匠又不会做,”张弓说,“为了让孩子有筝弹,我把自己的筝拆了,让木匠仿制。虽然心疼,但是为了孩子还是下了狠心!”

  在1986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古筝艺术交流会”上,一位来自泰州的小女孩引起了张弓和著名古筝艺术家周延甲的注意,在他们的呵护下,这个女孩子次年考取了上海艺术学院附中,她就是罗小慈,如今上海民族乐团的首席古筝演奏家。在张弓教过的上千名孩子中,有许多已成了当今古筝界的名流。他的第一位女弟子陈澄,现在已是南京教育学院的艺术教研室主任;第二位弟子王小平则是扬大艺术学院的副教授……

  古筝培训开始为人所知,渐渐热了起来。与此同时,古筝产业也开始萌芽。1986年在扬州召开第一届筝会时,扬州只有一家制筝厂,制筝业在全国根本论不上“地位”。首届筝会后,扬州出现了第二家制筝厂。随着筝会每四年一次在扬州的召开,不少扬州厂家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与文化前景,1994年前后,制筝厂猛增,现在,筝会开到第五届,扬州的制筝厂有了100多家。

  “扬州古筝产业的发展,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功莫大焉!”一位见证了扬州制筝业20年发展前前后后的老筝人这样说。(记者 大洋)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