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一部正背都是封面的乐谱

  八三年访问过中国的日本筝演奏家“生田流”筝林会主裁林澄子先生,在回国后给我寄赠了一部日本筝曲曲谱复印本。这部曲谱正背都分别用日文和英文标明书名“筝曲集”和“日本筝曲”。起先我以为她把两种不同的资料装订在一起了,后来经她来信解释,才知道这是一本完整的乐谱――正、背都是封面。

  去年八月,林澄子先生又率领筝艺术团来中国访问,她们在济南活动期间,由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组织的艺术交流会上,我又有幸聆听到林澄子先生亲自演奏的《筝曲集》中的古典名作《六段之调》,并趁交流叙谈的机会,对这都乐谱的情况又作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千年前的唐代,中国的古筝就传到了日本。至今,日本的筝还保持着十三弦的唐筝体制,但它早已成为日本本民族的乐器了,筝乐一直是日本人民喜爱的音乐艺术。百年前的明治年间,日本大胆吸收欧美文化,西洋音乐迅速传入日本并影响着日本民族音乐的发展。明治十八年即1885年,日本创办了东京音乐学校。日本民族历来重视保存传统文化,这一时期,不少日本传统的古典音乐,被用欧洲传来的科学的五线谱记措法记录并保存下来,使得后代能较准确的再现这些古老音乐的原貌,由创办不久的东京音乐学校编辑的《筝曲集》,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于明治二十一年(即I888年,相当于中国的晚清)初次出版。后来又被多次再版。我得到的这一本便是1910年即初版二十年后重印的,可这已经是第九版了!怪不得林澄子先生反复强出这些筝曲的艺术价值和它在日本是如何“尽人皆知”。

  林澄子先生的筝派“生田流”是日本最主要的筝乐艺术流派之一,这是以1715年去世的盲人筝家生田检校的名字命名的,生田检校的老师是北岛检校(1690年出世),北岛俭校的老师是被称为“筝曲之祖”的八桥检校〔1685年去世〕。在日本古代,“检校”是盲人的最高官职名称,所以,今天的“生田流”正是由一个盲人音乐家派系传宗下来的。 这部《筝曲集》中除了《樱花》等用少几首是来自民歌外,象《富贵曲》、《薄雪》、《雪之朝》、《六段之调》等曲,都出自三百年前“筝曲之祖”八桥检校之手。这些筝曲除《六段之调》 因有歌词,称之为“筝歌”或“筝组歌”,“筝组歌”有其固定格式,每组由长度相等的六十四拍的几个小段组合而成。《六段之调》则是一首的器乐的筝独奏曲,它是八桥检校的名作,林澄子先生称它是这本乐谱中最重要的一首,也是今天日本筝界中“最有名的、无人不晓”的佳作。它由六个段落组成,而每段又由固定长度的五十二拍组成,但全曲曲首多出二拍作为“唤头”,不算在拍字数内。日本筝曲中另有《八段之调》、《五段》这样的作品,结构也是同样的,这种特殊的结构不禁使我联想到我国民间音乐以大量的固定六十八板的“老八板”结构形式,如传统的山东、河南筝曲大部分为六个八板的固定格式。颇有意思,它们在中日国音乐文化的交流中是否有过渊源关系?这是值得研究的。以往在一些日本民族音乐的资料中常看到对《六段之调》这首名曲的文字介绍,今天有幸得到它的乐谱真使人高兴,期望我国的古筝演奏家们能早日演奏它、研究它。

  那么,这都乐谱的正、背面都作封面是怎么回事呢?这与日本文字的形式有关。日本文字是由中国传过去的汉字和日本创造的文字符号——“假名”组合组成,越古,日文中的汉字越多。此外日文中的汉字往往有几个读音,所以在歌词中使用汉字时,一个汉字的几个读音究竟对应在哪个音符上常常不易明确,所以.在歌谱上,歌词里的汉宇都为“假名”符号所代替,因为一个汉字的几个读音是可以分别用“假名”读音代替的。但这样做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全部用“假名”符号的歌词虽然在结合音乐时很方便,但有时在字意解释上就不甚明确,因为读音相同而字形字意不同的汉字很多(这中文的方块汉字与汉语拼音文字的关系很相像),所以,在这本《筝曲集》中,音乐与歌同结合的五线谱部分自然是用横排方式(谱中歌词全用“假名”符号排版),另外将由汉字、假名结合歌词单独另排并按照日文传统的书写习惯竖行排版——两种写法的歌词可以互相查对,也就不难理解这些古老歌曲的词意了。

  这样,在这本《筝曲集》中,就出现了横、竖两种排版方式,有英文“JAPANESE KOTO MUSIC”(“日本筝曲”)的封面和顺次掀翻的五线谱内页全是横排,自右向左翻页,标有日文“筝曲集”的封面和顺次掀翻的歌词内页全是竖行的日文,它与中国古书一样:自右向左竖行排版、自左向右翻页。为了保持横排与竖排及不同的翻页方向,不拘一格,以创新精神为荣的日本人采用了这种独特的正、背都是封面的装订形式。

  (本文发表于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刊物《山东歌声》1985年第7期)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