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文化格局的涵义及筝乐繁衍中形成的传统流派
音乐文化格局泛指各种音乐体裁、样式、活动,在特定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功能、地位,及相应的生存、发展、传播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20世纪前,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在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文化时代,传统音乐未受到西方音乐的大面积浸染,记谱法既不统一,更不普及,缺少系统传授音乐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也无专门从事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公共艺术机构和团体。传统音乐主要生存和流传于民间、宫廷、宗教活动场所和部分文化圈层,自然形成了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传统音乐文化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格局中,筝乐深深扎根于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土壤,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乐伎和一部分文人是筝乐延续和繁衍的传人。要是将筝和与它同样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琴(七弦琴,即古琴)的流传情况相较,如果说琴主要流传于文人(“士”)阶层,可定位为文人雅士乐种的话,那么筝则主要流传在民间,与民俗活动及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艺术形式(戏曲、曲艺等)关系密切。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史上虽曾遭遇各种天灾、战乱和文化浩劫,但筝乐的传统根脉从未断绝,其旺盛的生命力源于丰沃的民间文化土壤,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性、语言文化等的差异,加上姊妹艺术形式(民歌、器乐、戏曲、曲艺等)的相互影响,不同地域的筝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涌现出能集中代表各自风格特点的人物。这些优秀的筝乐代表人物,不仅通过直接的师承关系,从前辈艺术家的口传身教和自己的耳闻目濡中,继承了本地区筝乐原有的风格特点,而且大都善于创制新声,逐渐积累起一定数量的能体现自己风格特点的代表性曲目。于是,筝乐在繁衍过程中流派的形成可谓水到渠成,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不同流派的格局就已基本奠立。
对筝传统流派的界分,我国筝乐界已有共识。一般讲,人们把流传在汉族地区的筝乐,分为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和浙江筝5大流派。古筝艺术家曹正先生则在更广阔的领域,以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的诗句,描述并划分筝乐的9大流派,即:(1)“真秦之声”:陕西筝,(2)“中州古调”:河南筝,(3)“齐鲁大板”:山东筝,(4)“韩江丝竹”:潮州筝,(5)“汉皋古韵”:客家筝,(6)“武林逸韵”:杭州筝,(7)闽南:福建筝,(8)雅托葛:内蒙古草原筝,(9)伽倻琴:延边朝鲜族筝。
如此众多的筝乐流派,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根系,虽然各个流派的发展并不均衡,影响力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流派的形成,一般都具有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有经过至少数代筝人在演奏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代表性曲目。如河南筝曲《高山流水》,山东筝曲《碰八板》,潮州筝曲《寒鸦戏水》,客家筝曲《出水莲》,浙江筝曲《云庆》等。
2、有与这些代表性曲目相依存的,能体现本流派音乐风格特点的表现技法或弦法。如河南筝的大指托劈“摇指”、“游摇”、“大、小颤音”等;山东筝的“小摇”、“花指”、“双劈”、“双托”、“双抹”、“双勾”等;潮州筝的“轻六”、“重六”“活五”及“双按”、“弹按尾随”等;客家筝的“硬弦”、“软弦”、“反线”等;浙江筝的“长摇”、“快四点”、“扫摇”、“点奏”等等。
3、有能深入掌握并丰富发展本流派代表性曲目,完美体现本流派演奏的风格特点,在流派的繁衍过程中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筝艺术家。如近代河南筝派的魏子猷、娄树华、曹东扶、梁在平、曹正、王省吾、任清芝等;山东筝派的黎邦荣、黎连俊、张念胜、张为昭、樊西雨、金灼南、赵玉斋、高自成、张应易、韩庭贵等;潮州筝派的林永之、郭鹰、李嘉听、洪佩臣、苏文贤、杨秀明等;客家筝派的何育斋、罗九香、饶宁新等;浙江筝派的蒋荫椿、王巽之、朱又雪、邱与石、吴汝金等等。限于篇幅,各流派的筝乐艺术家难以一一提及,特别是那些常年生活在基层的民间艺人,更难以记述他们的业绩。不过,正是他们的存在,方使古筝艺术在民间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
上述三个基本条件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现代音乐文化格局中传统古筝流派的嬗变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转型: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覆灭,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政体。新式学堂的开办和普及,改变了以家学、私塾和书院为主体的教育传习模式: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更为便捷;更由于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和艺术表演形式的植入,给古老筝乐的传承和新筝乐的创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则是20世纪更具划时代意义的社会转型。连年战争和动乱的社会环境基本结束,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成果迅速改变着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为筝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一方面,政府文化机构对包括筝乐在内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和整理,不少散存于民间的传统筝曲,被公开出版刊行: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音乐专科学校等,纷纷将筝这一主要流传于民间的古老乐器列为教学科目,使筝乐堂而皇之地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在不少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里给筝以一席之地,成为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一员和音乐舞台表演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通过广播和唱片等渠道广为传播。由此改变了筝乐在农耕文化格局中原有的生存、发展、传播状态,从而奠定了筝在现代音乐文化格局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