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对现代音乐文化格局中古筝流派的思考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许多深有造诣的民间古筝艺术家,纷纷被聘请到各地的音乐艺术院校,专门从事古筝的教学工作。这些进入专业院校的民间艺术家,本身就是某一古筝传统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同时就将不同的筝乐流派带进到自己授业的音乐艺术院校。据有关音乐书刊资料的不完整记述,河南筝派的曹东扶、曹正、王省吾,山东筝派的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潮州筝派的郭鹰、苏文贤、杨秀明,客家筝派的罗九香,武林筝派的王巽之等人,自20世纪50年代,分别被聘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广州音专、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河南师专等专业院校担任教职。他们从民间艺术家向音乐学院教师身份的转变,不仅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古筝的民间自然传承方式,也给传统古筝流派的发展变异以直接影响。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由音乐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一批新型的古筝艺术家,如王昌元、范上娥、项斯华、张燕、丁伯苓、焦金海、周延甲、何宝泉、孙文妍、邱大成等,竞相登上古筝教学、演奏和创作的舞台。他们大都直接受教于近现代不同古筝流派的代表人,得到这些来自民间艺术家的“真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批四十多年前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成长起来的优秀古筝人才,实际上也是某一古筝传统 流派新的领军人物。

  然而,包括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舞台表演、乐谱、声像传播方式在内的现代音乐文化格局,却对古筝传统流派的延续和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渐进积累的过程中,引发了传统古筝流派的嬗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筝艺传习模式的变化,加之筝乐界彼此观摩、交流的便捷和频繁,为不同古筝流派间相互借鉴吸收,不同表现技法的融汇化合,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虽由某派名师引进门,但却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成为解放后新一代古筝人才成长的共同特点。在传统古筝演奏技法不断突破和丰富的同时,也相应地淡化了不同古筝流派间技法运用的界限。

  2、如果说传统古筝流派的代表人物,几无例外地集演奏、传艺和创作于一身的话,那么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三位一体”的古筝流派开始产生了变化。在现代音乐文化格局中,愈加细密的艺术分工及筝乐创新的需要,筝乐作为民族器乐创作的一块富于挑战性的艺术园地,越来越受到作曲家们的关注。许多作曲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努力,使筝乐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种结出了新的果实。李焕之、王树、饶余燕、何占豪、杨洁明、雷雨声、姚盛昌、王建民、徐晓林、庄曜、周煜国、叶小纲等作曲家的作品,已成为筝乐舞台广泛演奏的曲目。这些出自作曲家笔下的筝作,除尽力保持和发挥筝乐传统表现技法外,还大胆借用西方作曲技术,引进钢琴、竖琴等多声部乐器的写作织体和演奏技巧,扩展传统筝曲的调式音阶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即使是由古筝演奏家单独创作或与作曲家合作的新作,音乐材料和演奏技法也糅进了许多新的表现元素,其艺术风格和品位,远非某一传统流派所能限定和涵盖。

  二、现代音乐文化格局中传统古筝流派的嬗变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转型:1911年辛亥革命,清政府覆灭,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政体。新式学堂的开办和普及,改变了以家学、私塾和书院为主体的教育传习模式: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更为便捷;更由于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和艺术表演形式的植入,给古老筝乐的传承和新筝乐的创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则是20世纪更具划时代意义的社会转型。连年战争和动乱的社会环境基本结束,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成果迅速改变着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为筝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一方面,政府文化机构对包括筝乐在内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和整理,不少散存于民间的传统筝曲,被公开出版刊行: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音乐专科学校等,纷纷将筝这一主要流传于民间的古老乐器列为教学科目,使筝乐堂而皇之地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在不少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里给筝以一席之地,成为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一员和音乐舞台表演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通过广播和唱片等渠道广为传播。由此改变了筝乐在农耕文化格局中原有的生存、发展、传播状态,从而奠定了筝在现代音乐文化格局中的位置。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许多深有造诣的民间古筝艺术家,纷纷被聘请到各地的音乐艺术院校,专门从事古筝的教学工作。这些进入专业院校的民间艺术家,本身就是某一古筝传统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同时就将不同的筝乐流派带进到自己授业的音乐艺术院校。据有关音乐书刊资料的不完整记述,河南筝派的曹东扶、曹正、王省吾,山东筝派的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潮州筝派的郭鹰、苏文贤、杨秀明,客家筝派的罗九香,武林筝派的王巽之等人,自20世纪50年代,分别被聘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广州音专、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河南师专等专业院校担任教职。他们从民间艺术家向音乐学院教师身份的转变,不仅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古筝的民间自然传承方式,也给传统古筝流派的发展变异以直接影响。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由音乐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一批新型的古筝艺术家,如王昌元、范上娥、项斯华、张燕、丁伯苓、焦金海、周延甲、何宝泉、孙文妍、邱大成等,竞相登上古筝教学、演奏和创作的舞台。他们大都直接受教于近现代不同古筝流派的代表人,得到这些来自民间艺术家的“真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批四十多年前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成长起来的优秀古筝人才,实际上也是某一古筝传统 流派新的领军人物。

  然而,包括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舞台表演、乐谱、声像传播方式在内的现代音乐文化格局,却对古筝传统流派的延续和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渐进积累的过程中,引发了传统古筝流派的嬗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筝艺传习模式的变化,加之筝乐界彼此观摩、交流的便捷和频繁,为不同古筝流派间相互借鉴吸收,不同表现技法的融汇化合,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虽由某派名师引进门,但却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成为解放后新一代古筝人才成长的共同特点。在传统古筝演奏技法不断突破和丰富的同时,也相应地淡化了不同古筝流派间技法运用的界限。

  2、如果说传统古筝流派的代表人物,几无例外地集演奏、传艺和创作于一身的话,那么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三位一体”的古筝流派开始产生了变化。在现代音乐文化格局中,愈加细密的艺术分工及筝乐创新的需要,筝乐作为民族器乐创作的一块富于挑战性的艺术园地,越来越受到作曲家们的关注。许多作曲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努力,使筝乐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种结出了新的果实。李焕之、王树、饶余燕、何占豪、杨洁明、雷雨声、姚盛昌、王建民、徐晓林、庄曜、周煜国、叶小纲等作曲家的作品,已成为筝乐舞台广泛演奏的曲目。这些出自作曲家笔下的筝作,除尽力保持和发挥筝乐传统表现技法外,还大胆借用西方作曲技术,引进钢琴、竖琴等多声部乐器的写作织体和演奏技巧,扩展传统筝曲的调式音阶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即使是由古筝演奏家单独创作或与作曲家合作的新作,音乐材料和演奏技法也糅进了许多新的表现元素,其艺术风格和品位,远非某一传统流派所能限定和涵盖。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