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秦筝掐弹技艺的进一步发展和它的广泛应用,筝的弦数也不断的有所发展与变化。由五弦筝到十二弦筝、十三弦筝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开拓筝的表现能力,加强筝的艺术效果,扩大筝的生活表现领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各阶层人士的不同的音乐需求与美学情趣的发展过程。五弦筝的盛行于汉魏六朝,十三弦筝在唐宋两代,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弹弦乐器,还流传至东土日本,世称“唐筝”。而宋元之际出现的十四弦筝,则是筝史上的又一发展,而且有其自身的应用范围和艺术特色。
十四弦筝是南宋末叶民间艺术家的一种艺术创造。西湖老人《都城纪胜》曾记有南宋朝廷与民间的小乐器中有“单拨十四弦”。(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第96 页)不久,即迅速流传到广阔的蒙古大草原,为蒙古族与北方某地少数民族群众所喜爱,甚至成为蒙古宫廷乐舞必不可少的乐器。南宋人孟珙的《蒙鞑备录》有这样一段记载:
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皆率十七八美女,极慧诘。多以十四弦等弹大官乐,四拍子为节,甚低,其舞甚异。
这里明显告诉我们,唐宋大曲也流传至蒙鞑宫廷中,并与蒙古乐舞结合。而十四弦筝,也可能正是蒙鞑在实现这一两民族音乐结合过程中的创造。这里的国王指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合黎。
大元建国后,有用十四弦弹奏大乐《白翎雀》的记载。张宪《白翎雀歌》说:
十四银环挂冰索。一十四弦喑一秣。
元顺帝时游宴,也有宫女执十四弦筝赞佛。(《元史•顺帝纪》,卷44 )
蒙古筝的创制与使用当与十四弦筝有着密切关系。宫中如此,民间也不例外。张可久《南吕•一支花•湖上归》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讯息。曲写道:
三五夜花前月明,十四弦指上风生。(《金元散曲》第991 页)
此诗写于元末的杭州,可见此时十四弦筝已在杭州青楼歌姬中应用、流传,而且在弹奏上与十三弦不同,所弹筝曲是传统曲目《伊州令》。有人说,十四弦虽是元人创造,却未广泛应用,看来并不可靠。其实,这种十四弦筝还一直在陕西及北方民间使用。所以明中叶诗人,前七子之一的王廷相来陕时,就见过这种筝,还听到弹奏。他的诗中,这样写道:
筝弦十四凤凰鸣,弹尽南声与北声。一声《伊州》刚入破,梁园词客不胜情。(《徐氏东园歌》,《明诗纪事》丁签卷三)
清代关于十四弦筝的记载,有徐珂《清稗类抄》。书称:
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随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称用桐木,梁及尾全漆。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唐书》十三弦,或十二弦,制不可考。今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故为十四也(第496 页)
这里对十四弦筝的设弦与音乐特色作了具体说明,不须再费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