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发好音?大多人都会讲出一套理来。可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恐怕就很难回答清楚。譬如:1、在一根弦的两端与在弦的中端拨弦声音为什么不同?2、用手指的肉面拨弦与用指甲拨弦声音为什么不同?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要回答清楚并不容易(因为这属于音乐、物理边缘科学,需要做物理学上不常规的实验)。其实这两个问题正是拨弦乐应解决的基础理论,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其它问题将不难回答。
目前人们对弦振动的理解,都是把它看成如图1 的振动方式。而实际上拨弦乐器弦的振动方式如图2(我们的实验是用一直径10毫米,长度14米的绳子,垂直于地面进行的)。为什么会产生图2 的振动方式呢?这是由于弦存在着两个振动——反射振动和固有振动。(如果读者想亲眼证实弦振动是否如上所说,可将一件拨弦乐器,平放在桌上,视线与弦小于45 度角,如图8 。在弦长八分之一处向右拨弦,看弦的端点附近,会看到实线与虚线,另一端也看到实线与虚线,但位置相反,如图9a 。如改变拨弦方向,向左拨弦,则实线与虚线互换位置,如图9b 。弦中间没有实线如图9c 。实线与虚线的存在是因为,弦在实线振动两次,位移小,弦在每一点上停留的时间长,所以形成实线,而在虚线弦振动一次,位移大,弦在每一点上停留的时间短,所以形成虚线。)
1、反射振动:由于手指将弦挑离其平衡位置,当手指离弦后,弦的弹性恢复力使弦产生弹回脉冲,并由于弹性,越过平衡位置弹到另一边对应的位置(参见图3 )。脉冲沿AB对角线行进,当脉冲到达B 点和末端时,波将施力于弦的支点,而且这个力的反作用力回击到弦上,产生一个沿相反方向行进的反射脉冲,这个反射脉冲到达A 点和末端后,又反射回去,以后来回去反射。笔者把这振动称为反射振动。
弦的中端时,波形成棱形(参见图4 )。反射波形状的不同对整个弦的振动起着根本的影响。
2、固有振动:无论在什么位置拨弦,人们都可以看到弦中端的振幅在一根弦上为最大。上面已讨论过,反射波是沿AB对角线振动,只有在弦的中端拨弦时,才可能形成中端的振幅最大。那么为什么不论在什么位置上拨弦,弦中端的振幅都最大呢?这是弦的另一个振动——固有振动起的作用。固有振动的振幅是中端最大,单纯由固有振动产生的小平衡位置两边的波形是完全对称图形(参见图1 )。
图2 的振动方式是反射振动和固有振动的合振动产生的,它的振动周期变化图形参见图5(请注意,t1到t4是非周期性振动,即开始的不稳定阶段,它随着拨弦方法及条件的不同而变化。t5到t12是弦的周期振动,t5到t12之间每两相邻均为1/8 周期)。
从图5中可以看出,弦在A 点和B 点合振动一次,弦的C 点和D 点各振动两次,在一次全振动中C 点和D 点合振动四次。笔者把C 点和D 点的四次振动称为小振动,把A 点和B 点的一次振动称为大振动。
从图3 和图4 中可以看出,在弦中端拨弦时,反射振动波和固有振动波的振动方向相同,两个振动合为一个振动,在两端拨弦时,反射振动波与固有振动波的方向不同,两个振动合成后形成大振动和小振动。
拨弦点越靠近端点,小振动越强,大振动越弱。拨弦点离端点越远,小振动越弱,大振动越强,以至拨弦点在中端时,小振动消失。大振动产生基音,小振动产生比基音频率高四倍的泛音。拨弦点变化使振动发生的变化,会引起整个泛音系列中各泛音强度的变化。正是由于不同强度泛音的组合,改变着音色。
大振动和小振动的强弱不同,在不同弦上会产生不同的发音效果。小振动强,在高音弦上发音显得明亮、结实,在低音弦上发音显得硬、暴。大振动强,在高音弦上发音显得软、空、无力,在低音弦上发音显得厚、柔和。因而,低音弦的拨弦点应比高音弦的拨弦点离端点远些。
回答第二个间题,需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用一根很细的线穿过一弦正常拨弦位置,用手拉线,使弦产生位移,在弦达到正常拨弦的位移程度时,用剪刀剪断线,让弦弹回(参见图6 )。这时发出的音很闷,而且音量很小,比手指肉面拨弦还要闷。如果用力拉线,加大弦的位移,则发音闷、破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