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筝的艺术发展需要多种弦制
音阶的调现在亚洲有筝类乐器的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北朝鲜,其中,中国筝用五声弦制,北朝鲜是用七声弦制,日本、韩国是五声、七声弦制并用。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日本筝演奏家野板惠子的筝乐团曾来中国演出,并带来了日本作曲家三木稔的许多筝作品(以后这些作品又在中国出版)。这些作品引入中国后,曾对中国作曲家和筝演奏家产生过影响。中国作曲家叶小纲在1987年曾为日本尺八演奏家吉村七重和日本筝演奏家三桥贵凤委约而作的《三迭》,其中的筝就是用七声弦制定弦的,我在1987年曾用五声弦制筝调成七声定弦,在独奏音乐会上弹过此曲。以后,中国一些作曲家也在五声弦制的古筝上用了一些非五声弦方式,常用的有:
1、传统五声双调循环,如《长相思》。
2、非五声音阶定弦,如《箜篌引》。
3、传统五声音阶与其变体的交替,即一组保留传统的关系,而另一组根据需要调整变化音,使之形成两组或两组以上音调色彩的变化与对比,如《层层水澜》、《林泉》。
即使如此,五声弦制和七声弦制一样,都是有局限的,五声弦制不可能替代七声弦制,七声弦制也不可能替代五声弦制,二者各有固定的曲目和定弦规律,用不同的弦制去调不同的音阶,不但弦的张力不合适,认弦有困难,在演奏上也给演奏家带来很大的不方便,具体表现在:
1、用五声弦制筝来演奏七声弦制的作品,低音部的弦平均提高了五、至六度,乐器就会由于弦张力过紧而失去良好的音响。
2、如用五声弦制筝去弹七声弦制的作品,对于演奏者来说,失去了以八度为辨别标记的依据,有认弦的困难。而用七声弦制筝去弹五声弦制的作品,也有同样的困难。我们必须承认,五声、七声弦制各有其文化传统和内涵,虽然在局部上两者有时可以互相转换,但在总体上,它们是有各自基础和内容的,我们不能因为五声弦制的存在来否定七声弦制,也不应因为七声弦制的存在去否定五声弦制。
很多人对七声弦制有偏见,认为七声的音乐太传统,而且西欧音乐的痕迹太明显,其实七声弦制并不仅仅只能弹七声的音乐,就象五声弦制的筝并不仅仅是只能弹五声,它可弹七声,多调性甚至是无调性,七声弦制筝也可以弹五声、多声和无调性。钢琴是是十二平均律的乐器,但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它不仅仅是只能弹十二平均律的作品,很多形式(有调性或无调性)的作品都是能弹的。
二、中国古筝艺术应接纳世界多元文化
中国曾经非常强大,它的文化曾经流传到世界很多地方,象日本现在的筝(Koto)、韩国现在的伽耶琴和北朝鲜现在的伽耶琴,早先都是由中国传入,发展 到现在,这些乐器也已经是代表着他们国家人民的文化和风格了,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中国人民毕竟为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中国在历史上也曾经是最善于接纳多元文化的国家之一,象现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唢呐,就是从国外传来的。笙倒是民族乐器,但现在我们在演出里,这两件乐器最常见的合作形式是:唢呐独奏,笙伴奏。还有,二胡、箜篌都是外来乐器,象琵琶,原来是阿拉伯乐器,而现在这些乐器都是中国民乐中最主要的乐器,中国人民已经将这些乐器改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了。这也说明,很多事物都是可以转化和改变的。
在我们熟悉的西欧音乐史中,这种例子也是有的,象一些伟大的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与钢琴制造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钢琴制造师会根据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要求,不断在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而随着钢琴制作工艺的改进,钢琴作品的表现力也愈加丰富,所以说,它们是在相互激励和补充的关系上发展起来的。象贝多芬就曾经为多架新制作的钢琴演奏和作曲。
随着古筝教学纳入专业化之后,中国古筝的乐曲量,尤其是有专业水准的乐曲量不足的问题就变得很突出了。如果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入校的学生,学得快的学生到高三或大学一年纪,大多数重要的曲目已经学完。其实,这里有一个事实是很明显的,这就是,只要是一个纯粹的民间乐器或仅仅是一个地域性的乐器,它的曲目量永远是有限的,试想,如果钢琴只是一个英国乐器或只是一个法国乐器,它的曲目量就会很少。而现在钢琴是个世界性乐器,那么就会有世界各地的作曲家,例如,德国、法国、英国、中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作曲家都会为它写作品的,因而,这件乐器的发展水平也就非常高。
那么,采用多种弦制,对于我国古筝在专业教学和训练上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我们能扩大曲目量,可以运用日本、韩国和北朝鲜的一些曲目。再者,多种弦制和多种风格的曲目,使古筝乐曲的风格也变得多样化。然而,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在做了这么多之后,能否促使这件乐器演变和发展成为亚洲范围内的常规乐器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