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教程 >

如何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

  古筝是一种古老且流传较广的民族弹拨乐器,它那独特的演奏技法和充满个性的音色早已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在民族文化的长河中,特别是当历史走向现代,许多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面临失传时,古筝的学习却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热潮。尤其是对于古筝音色和演奏技法的探索、乐器的改进以及古筝表现力的挖掘,已经成了当今筝乐爱好者研究的课题。

  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旋律、音高、节奏、强弱(力度)和音色。其中,音色是最抽象、最难把握的。音色,是音乐语言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声音的色彩和特性。是音乐表现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弹拨乐器特别是古筝演奏中,依赖于手指对触弦的控制和内心的音响感悟。

  一、影响古筝弹奏音色的几个外在条件:

  (一)乐感对弹奏音色的作用

  乐感好的演奏者本能地接受外在感觉的能力强、速度快,针对教师弹奏的乐曲能够快速形成共鸣并模仿弹奏;而乐感较弱的演奏者对于乐曲中的单个音符或许能够弹得饱满、明亮,但往往对于一首情感分量较重的乐曲来说,他们要把握符合该曲的音色变化,就比较吃力了,所弹出的乐曲,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尽管如此,那些乐感弱的演奏者并不是不能学习古筝,而是要经过正确的引导、正规的学习,加强对古筝音色与表现力的感悟,对音色具有初步的辨别和控制能力后,也能达到演奏的目的,这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进行勤学苦练。

  (二)要选择合格的古筝教师

  古筝学习往往都是从模仿教师的演奏开始的,好的教师对古筝音色具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演奏者从教师的演奏过程中日积月累自然会对好的古筝弹奏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不断效仿,逐渐形成一个对音色模仿、体验、探究,直至自己去表现的良性循环过程。由此看来,合格的教师不但自己要具有很好的音乐素养、精湛的演奏技艺,而且有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发现演奏者出现的问题,并能以恰当的方法来引导演奏者,使演奏者不至于走弯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

  (三)要选择适合乐曲音色的古筝弹奏

  古筝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普通练习型和专业演奏型两类。其长度、宽度、材料不同,音色也就不同。有的古筝音色似钢琴一样明亮,有的柔和,有的暗淡等。因此,用同一古筝去弹奏不同风格的乐曲是不合适的。在弹奏前要分析乐曲是现代派还是古典派等因素,然后再选择和曲目适应的古筝来弹奏。

  二、运用科学的弹奏方法。准确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

  弹奏方法不正确,会导致指关节不灵敏,手臂肌肉紧张,音色也虚而不实。体现在乐曲中便是快板不快,即使快,也犹如幼儿跑步 “踉踉跄跄”,音的清晰度较差;慢板乐曲则为强音不强,弱音不弱,使乐曲单调乏味。科学的弹弦方法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坚持“肩一腕一指”三点一线的原则

  即以肩为轴,大臂的力量通过手腕而抵达到指尖。练琴时不要孤立地注重手的动作,避免手指动作过大、手腕过于跳动和手臂的僵硬;而应该让大小臂放松,自然下垂。一般是松到胳膊用力与其承受的重力相等即可。正确的感觉是胳膊重力自然向下,成似落非落的感觉。胳膊只起方向盘的作用,运用腰部的力量,弹弦时的力是放松、协调并集中到指尖,如此弹出的音色明亮、结实。如何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

  (二)选择相应的弹弦速度练习

  通常用爆发力弹弦时,音色清脆、透明、干净,但如果初学者使用这种方法,手臂肌肉便会紧张,练一会儿便会发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端着肩膀弹琴 ”。这时就可变快速为中速进行弹奏训练,慢练可使肌肉自然放松下来。音色也随之松驰、悦耳。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郭雪君教授所说的“慢练本身就是种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这里说的“慢”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曲子慢学;二是练曲子慢练,特别是快板曲子要选择恰当的速度慢练。

  (三)选择恰当的弹弦力度练习

  如同许多人一窝蜂似地挤公共汽车,每个人都很累,如果排队,则上车的感觉就舒服多了。弹弦力度控制也要如此从容不迫,力度并非是越大越好,硬“塞”到弦上的力度会产生刺耳或太紧的声音。通常用的力度是抛开人为的过重或过轻的力,也就是不要故意重或故意轻,如此弹弦,就会产生圆润、饱满的音色。

  (四)选择“轻快”弹弦法

  如果弹弦速度慢、力度轻,类似人在摸弦,而不是弹弦,则会产生虚弱、暗淡的音色。如果速度快、力度大,使肌肉紧张,则可采取弹片离弦的“轻快”弹弦法。即弹弦的速度是快的,力度是轻的。像人再瘦,也是有骨头的一样,尽管此法产生的声音弱,但仍旧是有亮音的。用这种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肌肉便会放松,音色也随之结实、明亮。如果用“轻慢”法弹弦,将会给人形成不敢弹琴或小心翼翼地弹琴的感觉,演奏出的声音也是虚弱的。

  (五)运用手掌发力弹弦

  特别是弹 “大撮 ”时。如果寻找 “握 ”的感觉,如同婴儿握大人手的感觉,音色将厚实、明亮。此法在传统意义上也称 “抓筝”。

  三、准确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一)要细心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比如筝曲《渔舟唱晚》是由筝家娄树华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藤王阁序》。筝乐作品描绘夕阳西下,渔舟归港,渔人怡然自得、悠扬的渔歌荡漾在湖面的诗情画景。演奏者就应领会作品,第一部分运用舒缓的节奏和极富歌唱性的优美旋律,描摹恬静的湖滨晚景,勾勒出一幅迷离而动人的风情画;第二部分采用速度变换的手法,慢起渐快,逐层推进,形成一幅荡浆摇橹、浪花飞溅、湖面港湾、渔歌悠扬、百舟竞归的风情画。?

  (二)培养聆听习惯

  音乐是听觉艺术,会听,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是乐器演奏者的基本素质。聆听也不是无选择地听,而是建立在积极和有目的听的基础之上。一是多听名家名作,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二是多听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积累曲目,扩大艺术视野;三是在交流中听,多与筝友交流弹奏,近距离观摩优秀演奏者对作品的处理方法,相互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表现力。养成聆听习惯不仅包括对音色的聆听,还应扩大到演奏技巧、情绪处理、风格把握和整体音响感受的聆听上,达到在聆听中借鉴,在聆听中完善自己的演奏,在聆听中探索、发现新的音响。

  (三)培养对音色的鉴别力与想象力

  要达到乐曲所规定的音色,首先要具备对乐曲的把握能力,并要有丰富的音色鉴别力、想象力及敏锐的听觉分析、调控能力。确切地讲,要具备艺术的鉴别力和艺术听觉力。学会分析掌握不同风格筝曲,掌握代表性风格演奏家的独特音色及形成此种音色技能的能力。同时,不断加强文化与音乐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其次,要不断调整所奏出的音色,使之不断接近于客观的音色标准。音色的差别是需要训练有素的耳朵才能辨析的。找到有别于其它音色的音响特点,找到达成某种音色的最佳弹奏技术。既能对所奏出的每个音的音色都非常敏感,又能从局部到把握整首乐曲的音色与作品内容、风格的统一。在同一作品演奏时,是允许根据自己认为最合适的音色来表现音乐内容的。如《汉宫秋月》是一首山东筝曲,其风格淳朴古雅,情绪哀婉凄愁,刻意表现古代宫廷女子的苦闷、忧伤与寂寞的怨情;漫步高墙下的宫廷中,遥望天穹清冷的明月,这是封建社会里凄清冰冷、催人落泪的怅然秋月。演奏者在尊重作品音色大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有个性化的音色渗透进去。有些古筝学习班或教师,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一级曲目还不过关就过三级曲目。三级还在摇晃中就想弹五级六级曲子。结果拔苗助长,导致弹筝不像弹筝,一首乐曲从头到尾有推弦的、有抠弦的、有拉弦的、有挤弦的,音色一成不变,刺耳、干瘪、枯燥。音乐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感染力,更谈不上声情并茂。学习古筝,要用脑、用耳、用心去练琴,身心放松,才能使乐曲的音色变化准确。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才可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摘自《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作者余艳(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